青銅鏡價值認可度仍處低谷 古時候,如果出土了這些青銅器,“在當地都會認為是出寶了,要做一個祭祀儀式。經常在一個銅器上看到這樣的記載,買這個花了1500兩白銀,買那個花了3000兩白銀,按照當時的價格來換算,很多都比現在交易的價格要貴。”趙春安解釋說,這些青銅器,基本上都是皇室貴族留下的文物。“夏商周時期銘文記載,一般是立功以后得了50貝或者幾百貝的獎勵,來做成青銅制品,為的是保佑自己,保佑子孫。”在西方,最得到認可的也是中國的青銅器,“他們認為這是中國遠古時代的文化結晶。” 經趙會長介紹才知道,銅鏡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已經遠遠超過了瓷器的制作。“先設計紋飾圖案,現在尚不完全清楚是用泥、石材還是其他材質做模,有了模子以后再拿土胚打制泥范,之后再風干一兩個月,燒制成陶范,然后用配伍好比例的青銅液進行澆鑄,最后做后期加工打磨。”一直到秦漢之后,青銅器逐漸被一些陶器所代替了,但是鏡子是沒有替代品的,所以一些古老的工藝都延續到銅鏡上,做得也越來越精細,一度達到了青銅之巔。 從青銅鏡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來看,還完全沒有達到真正的市場價值,“現在青銅鏡最高的記錄也就1000多萬、幾百萬而已,與幾個多億的字畫和瓷器的市場價格是沒法比的,連小門類的天珠都已經超過億元了,所以說青銅鏡的升值潛力還是非常大的。”趙春安認為青銅器的價值被低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宣傳較少。“因為大部分的青銅器都是從墓地出土的,怕是價格提升后引起大量的盜墓行為,所以在拍賣上也沒有形成一個比較高的價位。”他遺憾地提到,錢幣銅鏡的拍賣數據只占整個拍賣市場份額的3.5%,跟那些字畫沒法比。“藝術品的增長都會有一個規律,比如字畫,上拍早,價格幅度上漲也快。與股票一樣,錢幣在前幾年就已經走了三浪上升,青銅佛像在2012年春拍時才有起色,現在正走在三浪的階段,而銅鏡則剛走了一浪,現在回調,正處在平穩筑底二浪段。”趙春安認為,等過一段之后,隨著一些精美銅鏡的出現,會有一個大幅度的上漲。“未來,如果國際國內經濟形式回暖,這個調整時間會快一點。”另外,他還提醒到,在這個調整階段,藏家是不可以坐等的,“對一些真正好的東西,要率先啟動。就像是60年代買郵票,70年代買錢幣,80年代買字畫,90年代買一些瓷器和雜項,現在是該買一些銅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