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商品-蛇王--尺寸:39.5x15x10.5cm-材質:玻璃鋼手繪 對于其他跨界餐飲業的藝術家來說,不知道他的這個解釋能否一樣套用。 四大天王(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中的兩個藝術家都跟飯店干上了,“剛去岳敏君在望京開的綠茶飯店感受了一下,”有網友在網絡中曬出了幾張餐廳照片,“來就餐的人很多,飯點的時候還需要排隊,環境優雅,價格卻不貴,據說很受附近白領喜愛。”相對于方力鈞,岳敏君投資的餐館比較低調,飯店的整體裝修并沒有凸顯太多的藝術特色。 “萬一哪天藝術搞不下去了,至少肚子不會遭殃。”有人認為藝術家開餐館源于他們早期的貧窮經歷, 藝術家們曾經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成名前都過過食不果腹的生活。方力鈞在圓明園藝術區的時候很窮,在吃上面的理想是有足夠的面粉,還能混點兒肉吃。 藝術家開餐館也許是源于一種聚會情結。“貧窮的藝術家,滿腦子裝著藝術理想,大家境遇差別不大。閑來,聚在一起,喝酒、吃飯、吹牛、罵人、談理想,”某撰稿人調侃說,“既然過不了上班族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又想維持藝術的‘無用’性,那就憑本事自謀生路吧。”再兵荒馬亂的年代也離不開餐飲,天下太平更需要煙草和酒精,藝術家們別的不會,享受飲食生活卻是擅長。飯館弄點小情小調,酒吧里找些墨客騷人,“一來二去,就做起了飯店生意”。 無論原因是什么,這個與藝術不搭邊的跨界生意,可是有賠有賺的,并不那么容易效仿。 在宋莊,也有不少藝術家跨界飯店生意。幾間出租屋,幾個人手就能夠做起一個小餐廳。藝術家老馬對記者笑言:“說是餐廳,更像個聚會點,我老婆做飯好吃,畫畫的朋友們經常過來聚餐,后來就有人提議開個餐館。”類似于這種家庭廚房似的生意在藝術區并不少見。老馬又說:“一般都是為了滿足吃喝聚會的愿望,沒有什么大的盈利,不能比方力鈞他們了。” 其他藝術家在玩什么跨界生意 作為最先富起來的一批當代藝術家,方力鈞、岳敏君跨界了餐飲業,其他藝術家雖然跨的范圍沒有那么大的寬度,但也各有千秋。 在日本,最會做生意的當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他曾為路易威登設計全球知名、引發搶購風潮的櫻桃包,不僅給商家帶來了新奇的一面,更創造了一個無限大的盈利空間。在藝術越來越貼近生活的今天,藝術家為奢侈品牌進行跨界創作已經屢見不鮮。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路易威登合作的波點系列產品,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與日本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合作“爆炸時裝”,丁乙應邀為愛馬仕設計名為“中國韻律”的絲巾,光影藝術家陳曼與M.A.C攜手推出的藝術彩妝跨界系列也已經上市了。當然,通過這些跨界生意,藝術家在獲得不菲收入的同時,其知名度也有著很大程度的提升。 讀懂了老一輩藝術家的生意經,年輕藝術家的跨界生意也做得如火如荼。在南鑼鼓巷的藝術設計商店里,在三里屯的時尚沙龍,櫥窗內都陳列著高瑀的藝術衍生品。其實早在2010年的時候,絕對伏特加就曾攜手高瑀推出了中國限量版“72變”系列商品。 相對于藝術家開飯館,這種跨界生意應該會省事很多。 談起藝術圈里誰最會做生意,“當然不能漏掉向京、瞿廣慈夫婦了!”某藝術媒體人脫口而出。與其他藝術家有所區別的是,他們沒有開飯館,也沒有尋求合作,而是獨自創建品牌、成立公司,開拓藝術衍生品跨界經商。“在燕莎、798藝術區、village等都設有分店,主要商品是瞿廣慈和向京藝術作品的衍生品。這些細致精巧的商品簽上藝術家的名字,非常討喜。”據了解,公司產品的開發、營運、推廣、商店位置選擇、員工的招聘等都需要藝術家親歷親為。“其實,藝術家很多跨界生意都是跟著策展人做的,自己只要按要求交作品就行了,”藝術家小沈介紹說,“策劃商業性展覽基本會遵從商家的意愿,為商家品牌形象服務。商家也愿意接受這種活動,既跟文化藝術搭上了邊,又提升、推廣了自己的形象。雖然看起來并不那么像廣告,其實也就是軟文而已。”面對一些質疑和批評,策展人則滿腔委屈地解釋說:“做這種商業性的展覽,有錢賺,接濟了藝術家,推廣了當代藝術,有什么不好?”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總監趙孝萱也反駁說:“盡管這些展覽引來了一些爭議,但這種將文化、藝術、商業有機結合的展覽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只要想掙錢,藝術家們有的是辦法。“一些多媒體藝術家也都有自己的設計公司,專門接手比較商業的設計。”小沈對記者介紹說,“相對于做純藝術,這樣賺錢肯定會更簡單迅速。” 頻頻跨界為哪般? 藝術家窮,他會做些小買賣來支撐。宋莊的一個年輕藝術家,他早上賣豆漿,用微薄的收入來維持自己的藝術創作。 在宋莊,記者遇到了藝術家老李。他是60年代生人,80年代畢業于藝術院校,畢業后當兵、轉業、下海。“6年前,我來到宋莊,租了房子,扎根在這里,想完成年輕時的藝術夢想。”老李說,“作品不好賣,積蓄花起來如流水,不得已,我又重新做起了之前的生意。我規定自己每年最多用3個月的時間去地方打理生意,其他的時間一定會在這里畫畫。”老李還痛心時間被生意占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生意肯定會影響藝術創作。我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作品能夠賣出去,又何苦如此。” 與老李的痛苦相同,方力鈞也有著完全揭不開鍋的時候。“不行了,我就跑回老家辦個學習班教學生賺點錢,還跑到大連部隊畫坦克掛圖,給出版社畫插圖。稍微有點錢再回北京來租房子。” 方力鈞解釋說早期的飯館生意其實是源于藝術推廣。“在我們開店的時候(差不多2000年),藝術品還沒有什么市場,官方不準展覽,民間也不認可,媒體發表的機會也比較低。既然沒有辦法讓觀眾來看作品,我們只能追著觀眾跑。辦飯館的初期,效果非常好,也讓大家知道了那么一股勢力的存在。” 如今,方力鈞的境遇已經完全改變。“在藝術界功成名就,作品不僅不愁賣,還總能賣個好價錢,無數藝術家做夢都想達到的境界他達到了,為什么還在忙活著開飯館呢?這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面對大家的質疑,方力鈞大方承認是為了錢。另外,他還解釋說,開餐館對他的繪畫創作是一種補充。“因為老在畫室里畫畫,時間長了,一種恐懼感油然而生”。 跨界生意路該如何效仿? 藝術家跨界時尚圈,雖然有爭議,但因其內在有著一定的聯系,贊賞者還是不少。“其實,藝術與時尚跨界結合并不那么令人不安。藝術離我們不遠,奢侈品也不那么世俗化,它們都是人類智慧與手藝的產物,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趙孝萱認為,“在藝術與時尚大玩跨界的當下,對于各種高水準、高品質的時尚藝術展覽,只要能為大眾提供美的享受或者關于美的思考與引導,都是值得支持和贊許的。” 對于藝術家來說,適當參與一些商業性的活動和展覽都是正常的事情。當然,能否在商業浸染中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就是藝術家個人原則和素質的問題了。 喜歡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藝術家,如果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卻頻繁地靠跨界掙錢、上位、出名,頻繁地接手一些商業化的東西,只會讓藝術承擔起一些沒必要的負擔,漸漸缺失藝術的純粹性。 市場推廣要有度,藝術家跨界也應該有個度。 對于大多數藝術家來說,像方力鈞這種大跨界的生意路數并不值得效仿。藝術家另辟蹊徑圖謀于“商道”,掙錢養家,這是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作為藝術家,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如若自己不太懂得商業之道,又沒有不錯的經紀人或者職業經理人來專門負責,經商很容易失敗。“開飯店,光采購一項抓不好,就夠你賠的!”某飯店老板提醒道。 另外,跨界經商,畢竟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你不是明星,你要為你的藏家負責,要為你的藝術理想負責。”某藝術評論人士不滿地提到,陳丹青不再畫畫了,做起了公共知識分子;趙半狄不再畫畫了,干起了行為藝術;“也都沒脫離這個圈子,假設有一天方力鈞不再畫畫了,全職做起了飯店老板,那些崇拜者們該怎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