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匡廬圖 文/ 呂友者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的這一首詩道出了徽州無限的神秘。徽州自古人文薈萃,商業繁盛。到了明代尤為突出,時人張瀚在《松窗夢語?商賈紀》中說:“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機利,舍本逐末,唱棹轉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贏。休、歙尤夥,故賈人幾遍天下。良賈近市利數倍,次倍之,最下無能者逐什一之利。”可見徽州人有著善于經商的傳統。 當時的徽州人“四方貨玩者,聞風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尋而歸。”導致豐富的藝術珍品積聚徽州,使其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收藏地,亦帶動了周邊地區古玩市場的發展。 那么,徽州的藝術品市場到底是怎樣的?又有哪些自身的特點呢? 一、鑒藏風氣與參與群體 徽州的書畫市場甚為活躍,當地人們的收藏亦相當可觀:宋元明清近千余歲,陵谷變遷,未受兵革,書籍、碑版、金石、書畫之藏,至明弘嘉,搜羅宏富,家弦戶誦,雖吳越文物之盛,無以逾之。古玩收藏竟達到“家弦戶誦”,可見其參與市場群體的龐大。 這種風氣自然影響到徽州:濫觴于江南好事縉紳,波靡于新安耳食,諸大估曰千曰百,動輒傾囊相酬,真贗不可復辨,以致沈唐之畫,上等荊關;文祝之書,進參蘇米,其敝不知何極。 明末徽州鑒藏家收藏的法書名畫不計其數。徽州籍著名藏家兼古董商人吳其貞就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把自己歷年行商古玩的所見所想,都記錄在自己寫的《書畫記》上,讓我們得以真實地看清當時市場中方方面面的細節。吳氏出身于收藏世家,其父吳豹韋“篤好古玩書畫,性嗜真。尤甚于扇頭,號千扇主人,然不止千也。”他曾于1639年在溪南觀畫:“余至溪南借觀吳氏玩物,十有二日應接不暇,如走馬看花,抑何多也!據(汪)三益曰,吳氏藏物十散其六矣。……其風始開于汪司馬兄弟,行于溪南吳氏、叢睦坊汪氏,繼之余鄉商山吳氏、休邑朱氏、居安黃氏、榆村程氏,所得皆為海內名器。”此話中所提及的徽州幾個大收藏家族皆為徽州名門望族,也是富甲一方的徽商世家。這種以宗族為紐帶形成的社會收藏結構,使徽州的收藏具有自身獨特的面貌。 徽州參與藝術市場的群體除了徽商之外,還有畫家、官紳、醫生、裝裱工、平民百姓、門客等皆有收藏,幾乎涵蓋了社會各階層。 清初著名的畫家王鑒對收藏非常喜好,故山水擅長臨摹,對于董、巨尤為精詣。吳其貞去過王家觀賞書畫,如1643年四月二日,他過太倉王元照家,觀賞了關仝《溪山積雪圖》絹畫一卷,甚剝落,畫法松秀。他判斷是元人筆,非關仝畫也。吳注曰:元照,諱鑒,風州先生孫也,性恬雅,善丹青,宗董巨二家,而好古之風蓋家傳也。” 同時,徽州當地的官紳也大都參與到收藏之中。如陶元祐,崇禎十六年進士。壬辰(1683)年正月二十六日,吳其貞與他一起到吳門,觀賞一個名叫于庭的人攜來兩張名畫,一幅是元代曹云西的《群峰雪霽圖》大紙畫,另一幅是趙仲穆的《淵明圖》小紙畫。曹畫被朋友歸希之以他物易去,《淵明圖》因陶公見之與己同姓,事跡又相同(陶公入清后便隱居),故贈之。 此外,名醫和市民也有相當的收藏。程元允,溪南人,為郡名醫。閑時喜講究法書名畫,人亦恬雅。家藏有朱熹《祖帳帖》及元人書。再者,普通百姓收藏書畫,在當時也不乏其人。 明末時期,裱褙工在藝術市場中也十分活躍。裱褙工因其工作環境的便利,經常接觸書畫原作,耳濡目染,時間長了對書畫真偽自然有所領悟,從而成為市場參與群體的一員。而且裝裱工“由其能知紙紈丹墨新舊,而物之真贗已過半矣。若夫究心書畫,能知各人筆性,各代風氣,參合推察,百不差一,惟際之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