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曉輝 2013年12月30日,由文化部和財政部發起,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藝術基金宣告成立,該基金是在國家層面扶持藝術繁榮發展的專項基金。據介紹,到“十二五”末,國家藝術基金投入總額將達到20億元;“十二五”后,基金投入規模亦不會低于這一數額。 20億元的初期基金投入數額公布之后,很多藝術界人士興奮異常,因為這是國家首次明確提出以基金資助的方式來推動藝術的創作、宣傳、收藏和人才培育工作,況且這樣的資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連續性的長期項目。 但在最初的興奮與激動之后,冷靜下來的眾人(尤其是美術界)才發現,這20億元的國家藝術基金看起來很多,但細化到各個藝術門類之后,每個門類分到的數額都不會太多。按照與國家藝術基金同時成立的基金管理中心的介紹,國家藝術基金將圍繞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曲藝等藝術門類的創作生產、宣傳推廣、征集收藏和人才培養四大方向予以資助,且基金的申報主體面向全社會,不分國有或民營,不分單位或個人,只要符合條件就可申請基金資助。換言之,國家藝術基金所針對的是“大藝術”,而不僅僅是每個藝術門類當中的“小藝術”。 每個“小藝術”圈子大都只關心屬于自己的利益,而國家藝術基金的關注點顯然不會只停留在某個特定的“小藝術”門類上。那么,即便是平分的話,每個“小藝術”又能分到多少呢? 回到我們所熟悉的藝術范疇。在關于國家藝術基金成立的信息解讀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曾被拿了出來:“幾年前,劉大為與法國一家展覽館聯系,計劃舉辦一次中國美術作品展,但在對方給予優惠的前提下,兩個月的展覽仍需7000萬元資金。如此巨額展費美協根本掏不出來,計劃只好告吹。類似的事情劉大為經歷了不少。但隨著國家藝術基金的成立,劉大為的苦惱可能會得到解決,因為扶持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正是這項基金資助的重點之一。” 一個為期兩個月的藝術展覽需要花費7000萬元資金,那么一年全國類似這樣的展覽不用多了,只要有五個,國家藝術基金分到“小藝術”門類上的錢就花光了。還有,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四項職能之一的“征集收藏”也引發大量議論。隨著現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日益火爆,天價拍品頻頻出現,過億元成交的也不在少數,其中不乏眾多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藝術品。如果這些回流文物都要由國家藝術基金來埋單,相信那些國有美術館和博物館就不會再像以前那么英雄氣短了。 針對基金申報主體資格的規定也引發了不少猜測。比如目前仍舊不太被認可的當代藝術,以及以此為生存基礎的藝術家和依托其發展的商業畫廊、藝術機構,能否通過審查都是問題。因為在已經出臺的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及審批程序細則當中,唯獨在“美術類”的前面加上了一句“資助符合基金確定的扶持方向的美術作品”,而在其具體條目當中,卻又并未對何為“符合基金確定的扶持方向”進行解釋。看來,這又是一個“最終解釋權歸誰所有”的文字游戲。 當然,國家藝術基金在2013年末的成立,為深陷市場調整風波的藝術品領域帶來了一股政策的春風,但這股春風針對的并不僅限于我們熟知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在風雨未知的2014年,救市,看來還是要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