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下世界,人們睜開眼睛就會收獲無數視覺信息。這使我們很少去冷靜思考:人的視覺經驗是否有限,人的現有經驗對物象觀察后所產生的視覺印象是否有其局限性。試問:我們走到了視覺經驗的盡頭了嗎? 健康的常規視覺經驗指身體健康、視力正常的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基本功能層面的視覺經驗,我們通過雙眼廣泛感知的就是這類經驗。除此之外,人們還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總想在感知上能有更豐富的挑戰,人類還想讓自己看到更宏觀的廣闊世界和更微觀的顯微世界。鄔建安的教學研究提醒我們,人可以借助儀器等外力作用突破肉眼的視覺能力,突破尺度、距離、速度、角度、黑暗、屏障,用冷靜的思辨對覺經驗進行一次饒有趣味的探索。這一路上可能有點疼,有點累,有點難,可能顯得有些與眾不同;而這些與眾不同是基于他在教 學實踐中進行的苦行僧似的思索。 在不遠的將來,也許視覺經驗將會突 破更多的局限,作為視覺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將有待人們進一步開發。 鄔建安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講師 視覺對于指導人們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雙眼獲得對事物影像的印象,分辨不同種類與級別的感官刺激,而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占據了人類由外界得到的 信息的絕大部分。視覺經驗就是人們通過視覺的感官刺激而生成的記憶,這些記憶伴隨著人的成長會綜合越來越復雜的人所接收的感性元素甚至自己思考的理性元素,而不局 限于單純的感官印象。可以說,視覺經驗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獲取的主要感性經驗,是人們理解事物并做出判斷的原始依據,也是人們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的最基本素材。 睜開眼睛就會收獲無數視覺信息的刺激,這使得我們很少能冷靜下來去思考人的視覺經驗是否有限這樣的問題。細細想來,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眼睛—對象—光源, 三者形成了視覺的邏輯;在這個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上附加內容,都會引起視覺經驗的變化。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對象”和 “光源”不變的情況下生成不同視覺經驗的可能性——眼睛可以是不同物主的(想象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年齡的(想象老人與兒 童)、不同健康程度的(想象近視與色盲),也可能是受過意外摧殘的(想象故意斜視變 斗雞眼或因外力受傷)。每一種細微的差異 都會給當事人帶來結果迥異的視覺經驗;如果考慮到變化因素的交叉重疊,那視覺經驗的可能結果無疑更要翻上數倍(想象色盲的 動物用受過傷的眼球看東西)。這樣描述, 大家應該有了一些概念。那么讓我們再想象一下,世間存在的萬事萬物,地球上不同位置、不同時間所能接收的陽光,各種各樣的人造光源,被觀察對象的組合與光源的并置 情況;或再想象一下,像望遠鏡、顯微鏡、潛望鏡以及照相機、攝像機等等人類不斷發明出來的拓展眼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觀察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其視覺經驗的種類是難以 統計清楚的。 我們可以將視覺經驗籠統地劃分為兩部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指通過觀察(可借助如望遠鏡、顯微鏡等工具) 真實環境中的被觀察對象所獲取的視覺經驗;間接經驗指通過觀看承載視覺對象信息的介質(包括繪畫、照片、視頻資料或者電 腦虛擬的圖像)所獲取的視覺經驗;視覺對象可以是真實的對象,也可以是記錄對象信息的介質。在攝影技術發明以前,知識積累與技術發展的速度還相對緩慢,人們獲得的視覺信息主要來自于直接經驗。直接經驗在很長的時間里主導著人們的行動與思維。 攝影技術的發明讓間接的視覺經驗獲得了迅速傳播的條件,通過觀看照片以及由照片組成的影片,人類的視覺經驗有了更為快捷并且更為廣泛的傳遞途徑,少數人的見識變成多數人的知識,從而使人們有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機會。依仗科學技術,人們對間接經驗的感知不斷接近直接經驗的感受,繼而制造出越來越接近于真實視覺的體驗,在某些間接經驗的技術發展領域里,如全息成像,甚至達到了讓人的視覺難辨真偽的程度。有趣的是,間接經驗的發展有時會因技術進步的慣性而徑直穿越直接經驗的感知維度,形成一種平行于真實目睹的只存在于介質上的新的經驗。間接經驗在今天已經成為我們視覺體驗的主導,都市中的人們每天通過媒介獲得的視覺信息遠遠多于通過觀察真實對象所獲得的信息。比如電影,能在限定的時間里讓人們感受某個故事的主人公一生 當中的視覺精粹,觀眾的體驗就是精選了世界、提煉了時間;再比如虛擬圖像的電子游戲,為玩家提供著各種真實世界里難以獲得的視覺經驗,不管是戰爭、自然災難還是簡單的色情暴力,應有盡有,一個普通人的視覺期望幾乎都能通過這樣的游戲得到滿足。我們的感知系統因為視覺經驗的飛速增長變得極度早熟。 《對黃瓜的多種觀看方法》 姜迪迪 這是一幅“視覺方式”課上的學生作業。作業要求學生對一種觀看對象使用至少49種不同的觀看方法,并使用手繪的方式將這些觀 看經驗呈現出來。學生在這個練習當中會遇到很大的挑戰,為了完成作業要求的數量,必須傾盡所能突破自己的觀看習慣。藝術經驗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體驗,原本是人的精神世界對視覺體驗的想象,而藝術創作通過對已有的想象進行分解、重組, 升華了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種種經驗。在藝術作品中,構成視覺經驗的元素既有直接的對象又有間接的形象,對于生成作品的影像概念來說,它們在功能上沒有本質的不同;但對于生成作品的藝術經驗來說,這個問題卻能夠引發十分復雜的討論。視覺之于藝術作品就像一根導管,負責引導觀者進入視覺體驗的想象之中,引導的過程可以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藝術家甚至通過有意識地安排觀者對藝術作品的觀看方式,使觀看過程本身成為觀者藝術經驗的有機組成部分。視覺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在藝術展覽的現場會發生正面的交鋒,對于展品概念的理性陳述而言,二者幾乎沒有差別;而對于喚醒觀者的感性認知來說,兩者之間差別巨大。基于直接視覺經驗的作品,就好比在展覽當中讓觀眾通過顯微鏡直接看東西,而不是展示在顯微鏡下借助照相機拍攝的圖像;就好比將真的大山放置在展覽當中,而不是在繪畫中通過山與人物的比例來喻示山的高大;就好比把人物真實的運動展示給觀眾,而不是在美術作品中通過描繪人物因運動而造成的部位模糊以帶給觀眾視覺沖擊。傳統美學往往鄙視藝術經驗中的直接感知,國人覺得朦朧含蓄的間接經驗更能帶動人在精神世界的升華。但如今,這種局面似乎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被間接的視覺經驗所覆蓋,為什么不借藝術之名再力圖獲得一些視覺上的直接經驗來幫助我 們的精神透口氣呢?如果藝術都不能為人類的感性生活爭取到基本權益的話,我們還會有別的機會來理解我們的感官制造的情緒嗎? 《序列性觀察眼鏡與茶杯》 杜 銘 紙本鉛筆素描 80cm×80cm 2009年 “視覺方式”課上的學生作業。杜銘有著 高度的近視,他描繪了摘掉眼鏡后觀看眼鏡與鏡片后水杯的獨 特經驗。不論是直接的視覺經驗還是間接的視覺經驗,這些經驗都可以根據人們對事物的觀 看方式分為三類(對于直接經驗來說,是觀 者直接自主地觀看;而對于間接經驗來說, 則是通過介質去體驗他人的直接經驗): 1.通過健康常規的視力觀看; 2.眼睛存在生理問題或故意擺弄眼球的; 3.借助工具和手段突破肉眼視力局限。 健康常規的視覺經驗指身體健康、視力正常的人們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基本 功能層面的視覺經驗。我們通過雙眼最為廣泛感知的就是這類經驗,人們在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豐富細膩的情緒也大多發生在這類經驗提供的感知平臺上。但常規的視覺經驗一般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其普通的觀 看方式也很難獲得人們的重視;除非人們看到的事物屬于異常,充滿誘惑與刺激。 一般來說,眼睛存在生理問題或故意擺弄眼球的視覺經驗,對人的感官履行應盡的 職責起著消極作用,作為視覺結果,其功能 常常存在缺陷。存在生理問題的視覺經驗包 括本人因近視、散光、色盲、色弱、白內障 等視覺生理問題帶來的缺陷體驗,也包括本人因高血壓、低血糖、高燒、醉酒、饑餓、中暑等身體的其他問題造成的不適體驗;還包括故意擺弄眼球的經驗(通過擠壓眼球、故意斜視變斗雞眼、拉拽眼皮等做法)獲得的特殊體驗。不以損害眼睛為目的來故意擺弄眼球的行為,更像是根據肉眼的物理特性尋找趣味經驗的游戲。對于這一類經驗來說,照相與錄像均難以捕捉和記錄,只有手繪的圖形與精心設計的模擬慮鏡可能會對此類經驗的復原與復制有所幫助。因為此類經驗在社會生活中沒有直接的積極意義,人們很少有機會獲得這個類型的間接經驗;而這類視覺經驗雖然在藝術作品中較為罕見,但其中可能蘊藏著促進藝術經驗新陳代謝的巨大能量。 借助工具突破人眼視覺能力的局限,是生成視覺新經驗的最重要的陣地,也是視覺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人的認識能力、判斷 能力、理解能力都與視覺經驗密切相關。所謂“眼見為實”,人見到的越多,就知道的越多;人知道的越多,就覺得可信的越多;人覺得可信的越多,就會覺得世界變得越能 在人的控制之中,人就越有安全感。這是人類拓展自身視覺經驗時的基本價值觀念,深究起來,這種拓展不過是諸多深化認識世界的方法中的一種。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拓展視覺經驗的原動力存在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想象之中,人們認為只有自己的肉眼真 實捕捉到的東西,才是最真實可信的感性經驗,才能夠作為判斷想象準確與否的可靠證據;而不能夠親眼所見之物,會讓人們感到好奇與不安,人們會不斷對其進行猜測;于是,藝術作品往往會千方百計滿足各種視覺需要,甚至借助想象穿越時空來制造一種替代性的滿足。 而人們新的視覺經驗往往會啟發人類對世界產生新的認識。例如17世紀的伽利略(Galilei Galileo)通過光學望遠鏡觀察月球,以他對宇宙的新發現幫助歐洲人糾正了 先人誤導的錯誤概念;今天的天文學家們通過射電望遠鏡觀察浩渺的星空,試圖對宇宙的起源做出權威的解釋;17世紀的虎克(Robert Hooke)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小 的蟲豸,激發了人們對于微觀世界的思考; 今天的醫學家們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 希望人類能更加豐富和完善對生命系統的認知......這些視覺經驗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扮演著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催化劑或導火索的 角色,可以說,對視覺經驗的拓展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演變的內在原因之一。 作為視覺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突破人的肉眼視力的局限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突破尺度。觀察對象對于肉眼的分 辨能力來說存在著尺度上的限制,小于一定的尺寸,人的肉眼無法識別。以顯微鏡為代表的技術設備突破了肉眼對于微小影像的觀 察局限。 視覺經驗豐富的人比視覺經驗缺乏的人擁有更多的解釋世界的權力;經驗豐富的人通過描繪講述世界時使用的插圖,獲得了人們的欽佩與敬重,知識的權威通過這個過程 得到彰顯;沒有親眼見過微觀世界的人必然對這個新奇領域沒有發言權,而微觀世界是世界整體的組成部分,對微觀世界判斷的缺失也必將影響到其本人對宏觀世界進行判斷 的準確度。顯然,顯微鏡的問世悄無聲息地改變了傳統的知識權力秩序,于是,對微觀 視覺經驗的競爭,努力看清越來越小的世界并認識其運轉規律就逐漸成為學術權威的護身符。社會資源在人們競爭微觀視覺經驗的過程中得到匯聚并逐漸集中在新材料的使用 與新技術的發明上,科學家的直接視覺經驗 作為科研成果則通過學者公開演講與出版書籍的方式傳播給民眾,變成大家的間接視覺經驗。 把小東西變大是視覺體驗借助工具突破 尺度的主要技術特征。通過顯微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視覺快速 地拓展著經驗的領地,一系列曾經無法為人們所明確感知的事物在顯微鏡下原形盡顯 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人們分析著世間萬物存在發展的根本原因,努力揭開生命體有關生、老、病、死的神秘面紗,不斷探索物理世界“小”的極限,這樣的視覺新經驗不斷突破或顛覆了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使人們驚異于世界的豐富多彩,感慨肉眼認識能力的有限,催促人們通過新的理解與想象跨越尺度經驗的門檻,闖入從未經驗過的新奇的微觀王國。二、突破距離。人的肉眼能觀察到的距 離十分有限,數千米之外的對象會因影像過 于渺小和過于模糊而失去觀察意義,距離越 遠,被觀察對象的影像就越模糊,甚至根本 就消失不見。以望遠鏡為代表的技術設備突 破了肉眼所能觀察到的距離局限。 因為存在著視覺無法跨越的空間距離, 我們的祖先才有了編創神話傳說的機會,對 大地上和天空中那些遙遠的看不見的地方做出想象中的詮釋。這些詮釋與逐步完善的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漸漸塑造出了地域文明的形象,例如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嫦娥奔 月”、“鵲橋相會”。但在天文望遠鏡出現之后,不論國人怎樣依舊熱愛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已在心里給神話故事打上了“假” 的標記。隨著人類的視野不斷向遠方拓展,歷史舞臺上的神話傳說逐漸讓位給了科學研 究中的天文物理。然而從某個角度而言,這兩者還有相同的一點,就是統治階級的少數 知識分子對視覺經驗的解釋呈霸權性壟斷;所不同的一點,就是高科技比神話傳說還要 獨霸天下,當今的科學技術甚至沒有了神話傳說的地域性特點,而以一種全世界共認的 口氣馳騁全球。如今,對遙遠星空視覺經驗的解釋權仍舊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他們發布的研究成果并不比天書或狂人日記更容 易理解。特權階級的這些人,天天坐在望遠鏡邊上想象著什么大爆炸,還有動輒幾十億光年的時空跨度,這些言論在今天都成了他們描述宇宙和我們理解宇宙一定會用到的概念。聯想到這些事情也許會讓人不寒而栗, 在這個知識地位不平等的社會里,人們因為不具備某些視覺經驗,就顯得比無產階級還 要貧困,連思考問題使用的話語都是借來的。 人們借助各式望遠鏡的幫助延伸了視 覺的有效距離,努力增強著望遠鏡的功能,希望讓“一切都離自己再近些”,并依據那些有關星空的視覺經驗構想著宇宙空間的模 式及其運轉的規律。這些伴隨望遠鏡而來的視覺經驗在伽利略的時代做出了最有革命意 義的貢獻,當時的這些視覺新經驗讓大眾耳目一新,讓西方社會逐步脫離了教會的思想束縛而變得生動而充滿活力,“眼見為實” 的真理最終替代經卷的說道成為大眾嶄新的 世界觀。之后,隨著望遠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重新扮演起像原來教會一樣的在言論上實行壟斷的角色。通過望遠鏡能看到的東西已經遠到人類無法通過以往的視覺經驗進行理解的程度;而對遙遠星空的現有的視覺經驗卻不再能夠起到更新思想的作用,而是不斷地加固著有解釋特權的堡壘。可以說,望 遠鏡使人類和能看到的對象距離越遠,普通 民眾和理解這些新視覺經驗的距離就越遠, 就越需要聽從專家的解說,因為只有在他們的幫助下,人們才有可能認識這個宇宙世界 。 三、突破速度。人的肉眼對于運動達到一定速度的對象難以有效地捕捉視覺信息,視覺中的對象會變得十分模糊,如果移動速度足夠快,甚至其影像會消失不見。以高速攝影為代表的技術設備突破了運動速度造成的觀察局限。 速度帶給人眼太多的無奈,任何迅速移 動的物體都很容易脫離我們的視線。那些快速移動并瞬間就從人的眼前消失的東西像有了魔力一樣,能夠牢牢抓住人們的好奇心, 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那一閃而過的到底是什么東西、長成什么樣子、呈現什么形態,好 像只有看清它們才能感到心里踏實。這是一個高科技盡情炫耀特權的領域,以高速攝影、攝像為代表的技術系統,幫助人眼看清物體運動并設計出對物體的高速運動進行掌控的方案,在搞定人的視覺和速度這一矛盾的同時,這些逐步進化的技術設備也化身成 為人類迫于感官的召喚而不得不服從的統領。 讓運動中的影像定住是突破物體運動速度影響視覺經驗的主要技術特征。 高速攝影技術的發明,打破了人眼因物體運動速度極快而無法進行觀察的限制,一個趣味無窮的視覺新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就像一片神奇的新大陸,充滿了未知的寶藏。技術的觸角雖然將人類引進這片新大陸,但科技追上物體運動的速度之后讓我們產生的新鮮視覺體驗仍然不能為我們所充分理解,這些影像給人們感官帶來的印象依然 沒有被充分評估;不管怎樣,高速攝影技術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人們感知與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我們今天評價與想象視覺經驗的重要參照。 以藝術的名義,人們將有關速度的視覺體驗轉化為各種鮮活的視覺新影像,具體表 現在強調人的肉眼由于速度而產生的不適應和通過新技術帶來的超級視覺感受以及玩味 那些因科技追上物體運動的速度而出現的視覺幻像等方面。 四、突破角度。人的雙眼只有正前方上下左右不大于60度的清晰視角,而且視域的邊緣是模糊的,當觀察對象處于60度清晰視角之外的位置時,人的肉眼就看不到了。以球面鏡和全景攝影為代表的技術設備突破了人的肉眼在角度上的觀看局限。 《運動模糊的序列性觀察》 楊威紙本鉛筆素描 80cm×80cm 2006年 “視覺方式”課上的學生作業。 人眼的視覺角度是我們觀察空間、形成空間觀念的前提條件。我們的雙眼生長在同一個平面上,在靜止狀態下,人的眼睛能 夠對正前方90度夾角以內的影像產生視覺反 應,在60度夾角以內形成相對清晰的視域,在不大于30度的夾角內形成視覺關注的區域。90度的視角就將360度的環形空間分成了四份,這很有可能是我們人類形成上下四方概念的生理前提;上下左右、南北東西,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不約而同地借助六面的立體構造來理解空間。 假設存在那么一個部族,其成員的雙眼 具備類似蜜蜂或蒼蠅那種復眼的視覺構造, 他們的視域將比普通人類寬廣得多,那么在他們的空間想象中,就不存在以90度角劃分 空間、把空間一分為四的必然性,這個部落的成員永遠不會形成上下四方的空間觀念。 人的視角造成的視覺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于空間環境的理解;而突破 這層經驗的限制,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則是難以估量的,籠統地講,屬于可視空間的一切 物體都將在視覺新經驗的指引下重建秩序。對于現行的突破人的視角的技術設備來說,球面鏡大行其道,其核心目的就是讓視角之 外的一切影像同時出現在人的眼前;狀如魚 眼的照相機鏡頭,能夠輕而易舉地囊括180度角內的視覺空間;而全境攝影通過將多個角度的畫面進行無縫連接,可以使360度的 環形空間同時鋪平在人的眼前。這些設備與 技術提供了足夠震撼人心的新視覺經驗,為人眼突破視角的局限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但是,現階段的這些視覺經驗在對于我們所 希望達到的目標如擴充空間想象力、改造空 間觀念來說,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藝術家們也沒有十分重視這些新經驗中蘊含的能量,許多人只是把這種新經驗當成了花哨的 視覺表現形式。 五、突破黑暗。通常情況下,光線微弱到一定程度時,人的肉眼就會失去對影像的辨別能力。人們曾經借助火把和電燈提供的光亮驅走黑暗;而在今天,以夜視鏡為代表的技術設備可以幫助人們直接穿越黑暗造成的視覺局限。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黑暗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曾經扮演過不同的角色。對于我們的祖先來說,他們對黑暗的體驗充滿了恐怖的聯想和敬畏的情結,在那些人眼看不 出究竟的黑暗角落,人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似乎黑暗總會隱藏著嗜血的野獸或是兇惡的魂靈。人眼總是需要適當的光亮才能產生有效的視覺判斷,以分辨周邊環境的各類信息。可以說,人的視覺能力不足以在微弱的星光下看清東西,所以夜晚早先是不屬于人類的;而能夠在夜間行動自如的動物如狼和貓頭鷹,因為它們有夜視能力,所以它們能在黑暗中自由馳騁。 自從掌握了對火的使用,人類與黑暗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火焰的光芒幫助人類在相對空間范圍內驅散了黑暗,人眼得以在火光的輔助下觀察夜晚的世界,這使得 人們與黑暗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借助黑暗的壓迫性力量促成 或強化著人群的向心力。有了火光的時代, 夜晚的黑暗依然彌漫在火光能夠照亮的區域四周,茫茫黑暗中那塊最亮的地方成為人類文明的圣壇,各類氏族聚會、部落的巫術儀式、長老講述民族歷史的寓言故事,都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了理想的實施氛圍。電燈的出現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人類與黑暗的關系, 特別是在照明高度聚集的大都市,夜晚仿佛被取締了,不夜城的街區競相釋放人們的激情,黑暗有時甚至成為需要去刻意追求的奢侈。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早已忘卻了祖先與黑 暗斗爭的艱難歲月,忘記了黑暗曾經飽含的危險意味,而把它想象成了滋養浪漫情調的 溫床。 不管與黑暗相關的人類文化曾經經歷過怎樣的滄桑巨變,不管人們對于黑暗的態度產生過怎樣強烈的反差,就人的肉眼的視覺能力來說,黑暗始終在炫耀一種霸權,它 全面封鎖著視覺獲取信息的途徑。因此,驅 散黑暗,延長視覺有效作業的時間、拓展視覺能夠作業的空間,就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讓黑暗中的事物顯形是突破黑暗局限的主要任務,以微光夜視鏡、紅外線夜視鏡和紅外線熱成像儀為代表的技術設備最早在軍 事領域嶄露頭角。畢竟,誰的視線能突破夜晚的屏障,誰在黑暗中能看清楚戰場,誰就能更多地掌握戰局的主動,就有更多的機會攻擊對方,爭取勝利。 今天,這些設備已不再僅僅服務于軍方,我們每個普通人都獲得了接觸這類特殊 經驗的機會。應該說,這些設備提供的視覺 經驗足夠新鮮感人;但是面對這些超越人眼 自然能力的視覺新經驗,我們總是很難產生親近的感覺,似乎我們面前存在著一堵模模 糊糊的隔墻,使我們和這些視覺新經驗總是 不遠不近、不冷不熱,無法接近它們;而新 經驗就好像站在隔墻后面向我們招手,鼓勵我們穿越隔墻于它們親密接觸。實話說, 這些技術提供的視覺新經驗對于不熟悉技術 邏輯的人來說確實不易親近。技術邏輯就是 那面隔墻,人們既要認識它、熟悉它,又不肯在這個過程中使新鮮的思考迅速變質。可以相信,如果完全遵照先進的技術邏輯進行 思考學習,該觀者有一天一定能夠與技術提 供的視覺新經驗親密無間,可此刻的觀者卻 經站到了這堵“墻”的那一邊,反倒是隔著“墻”在觀望藝術創作了(圖25、圖26、 圖27)。 六、突破屏障。光線不能穿越的東西擋在觀者面前,肉眼就無法看到被它擋在后面的影像。人眼在面對不透明的屏障時,觀察就變得無能為力;但以X光與核磁成像為代 表的技術設備現在可以幫助人眼穿越物理的屏障。 光是直線傳播的,所以視線也是直的。在遇到不透明的障礙物時,人的視線無法穿越,又不能繞個圈子躲開,于是我們的視覺便遭遇了屏障制造的困境。 面對視覺屏障,最為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去除障礙物。由于種種來自身體內部的感覺,人們對了解自己的身體產生了強烈的欲望。那些體內的種種不適到底因何而起,在皮膚外面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因此,執著的西方科學家拿起刀鋸,一層層、一塊塊地肢解了同類的遺體,并將這項工作發展成系統認識人體的科學,即一門西方現代醫學的基礎學科——解剖學。解剖學的發 展消除了傳統觀念在人體上的種種禁忌,使人的身體擺脫了所謂神靈的絕對掌控,成為可以通過人類自己的科學手段進行深入認識并掌握其運轉規律的研究對象。在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甚至出現過向民眾開放的專門解剖尸體的展示活動。可以說,起源于西方的解剖學在人類文明的啟蒙過程中起到了和天文學同等重要的作用。 與西方人的執著不同,東方人的醫學是另一種理解身體的智慧,一種幾乎可以脫離視覺經驗進行判斷的智慧。東方文化決定了中醫最初對看清楚身體內部構造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們努力在人體表面尋找能夠顯示體內問題的蛛絲馬跡,結果也是成功的。想想 那些有經驗的老中醫,他們的視力可能已經退化,但只要能大致看清病人面部或舌頭的顏色;再閉上眼睛靜靜地為病人把脈,根據觸覺經驗捕捉那些微弱的脈搏變化,以這些信息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做出診斷。東方人在醫學上對于視覺經驗的重視不及西方人;顯而易見,在本書所論述的范疇,西方人貢獻更大。 為了在無法去除視覺屏障的條件下也能實現視覺穿越的目的,尤其為了隔著不便打開的身體也能看到體內究竟發生什么,以X 光透視為代表的技術設備被發明出來,并很快在醫療領域廣泛應用。從最初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骨骼,到能夠清晰觀察肌肉血管和內臟器官,透視技術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今天,以MRI(核磁成像)技術為前沿的透視科學已經把目光轉向對控制運動的人體神經系統的觀測以及對于大腦思維電訊號的捕捉。這些工作取得的成績將進一步破解生命的玄機。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人類會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像制造汽車那樣制造出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來;或者更夸張一些,制造 出像變形金剛那樣有著人類思維但具備鋼鐵 軀干的機械超人。 倘若在不借助高科技的條件下不去除視覺屏障而實現視覺穿越,那必須擁有另外一個前提,就是屏障本身是透明的,是能夠被 可見光穿透的。以玻璃為代表的透明材料在 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用它做窗、做門甚至做墻,生活與工作的空間處處 離不開玻璃,使我們既與其他空間相隔離,又能清楚地看到被隔開的整個空間。玻璃的使用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應用這些透明材料,那些磚石或木頭制作的通透的異型山洞有機會變成全封閉的但能夠透光的空間;透明材料在物理空間上進行封閉卻繼續延伸人的視線,人們可以安全地躲在窗子后面欣賞屋外的傾盆暴雨,而不用擔心會被淋濕或是沖走(圖28、圖29、圖30、圖31、圖 32、圖33、圖34)。 所謂突破,意味著超越固有經驗,超越人們在該領域原有的保守與偏見,通過創造新經驗創建未來。對于借助工具突破視覺的局限來說,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利用技術設 備去親身體驗,關于這方面的視覺體驗主要來自間接經驗;而實際上,任何一種尖端設備提供的直接經驗都會讓人感到興奮,以科學技術呈現的鮮活畫面通過自身的魅力有可 能會催生出遠比其間接經驗的傳播效果要豐富得多的人類智慧。 視覺技術發展的這六個方向,也預示了六種有關視覺藝術的思考角度;圍繞其中每一個角度,藝術作品都貢獻著獨特的經驗。視覺新技術與藝術新經驗之間有著如下四種 關系:1.通過技術設備產生的人的新視覺經驗,本身就具有社會文化層面的創造性與啟發性,可以毫無疑問地被理解為藝術領域的新經驗;2.視覺吸引力就是藝術資源,新奇新鮮的東西總會吸引人們的目光,通過視覺新技術提供的視覺新經驗常常成為獲得藝術 家青睞的優勢資源;3.藝術創作對經由新技術生成的視覺經驗及其連帶的社會關系進行反思,能夠尋找到獨特的批判性思考的角度,這些思考經過感性包裝將有機會生成深刻有力的藝術經驗;4.以藝術創作為主旨的工作也可能成為創造新視覺經驗的主體,這時的藝術創作與技術發明在生成視覺新經驗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無二致。 剖析老新聞——槍擊越共》 姜迪迪 紙本鉛素描 100cm×80cm 2006年 “視覺方式”課上的學生作業。實際上,借助工具突破人眼視覺能力局限的過程就是一部視覺新技術的發展史。我們希望,根據這個過程建立起一個可供參照的坐標系,使我們得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判斷藝術經驗所在的位置,并對可能出現藝術新經驗的環節作出預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