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幅尺寸大小決定其視覺效果,竟已成為當下一些畫家為了展示作品或一味追求畫面強悍霸氣的某種特殊效果所慣用的手段之一。 究竟畫幅尺寸大小能否與視覺審美效果成正比,眾說紛紜??v觀古今中外許多藝術佳構,既有丈余大作,也有盈尺小品,它們都能以其獨特的藝術畫面吸引觀者眼球,成為藝術史上之經典。遠的如俄羅斯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近的有徐悲鴻大寫意水墨畫《群馬》,等等。不過西方這類巨幅歷史畫創作,從素材收集、構思構圖到具體細節刻畫乃至完成,都要用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并且無懈可擊。 當今畫壇,展事不斷。作為一些專門以某一個特定內容主題的畫展,表現某一特定題材、特定畫面,再配以裝置得愈來愈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展廳,確實能迅速產生視覺效應。而為了能通過一層層競爭,擠進一次次畫展,頗讓當下不少年輕畫家類似參加體育賽場競技一般,在畫幅尺寸上極盡處心積慮之能事。再者,很多時候,由官方主辦的各 種畫展是一年間就連續幾場大展,這讓不少年輕畫家受到各種急功近利的誘惑,必然是 剛忙完前一個畫展又緊接著忙下一個展出, 雖然他們能夠在入選或獲獎當中感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快感,但為連續不斷的展事疲于奔命,最終是那種短期的展出效應,導致一部分年輕畫家不斷重復制作程式;但畫家們因自己的作品入選獲獎的喜悅心情又掩蓋了他們靠各種制作技藝粉飾匠氣所帶來的某些不安(當然有些畫展又常常是官方與某個企業或公司聯手舉辦的,對畫面制作要求也總是根據出資方品位要求設置的)?,F在這已構成當下畫壇的一道景觀,盡管是一種不太自然的展出現象,不免遠離了官方的辦展初衷。 這里,筆者并沒有要對這些狀況過多指責。按表面或常理看,現在狀況更有可能是當下年輕畫家們為迎合這些由官方主辦的畫展要求所進行的一場場認真細致的制作 探索。 但在中國美術史上,大量優秀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是以崇簡、尚逸和趨雅的審美精神為宗旨,這是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繪畫藝術一味強調視覺效果不同的地方。由中國文化精神形成的這一載體和形式,在畫幅與觀賞性方面自有其特定的規律和要求。雖然當前這一類展覽或比賽的內容也有它的一些固有的規則,但作為一幅繪畫作品。所涵蓋的審美精神和藝術效果確實不能簡單地以畫幅尺寸大小來決定其藝術水平高下之分、粗細之分和文野之分。 一次偶然翻閱畫冊,感觸不小,很可能會改變以往那種大畫就一定是有分量、大尺寸畫幅一定比盈尺之作好看和耐看的印象。在一套國家級專業出版機構精心編印的《當代中國畫精品選》的精美畫冊里,入編作品的作者有不少是當今畫壇功成名就的中年畫 家,也有許多是嶄露頭角的經?;钴S在各種 畫展上并在多種媒體上頻頻亮相的青年畫 家,他們以各自的藝術擅長,給這本小冊子增添了許多觀賞性和可看性,其藝術品格耐人尋味、引人入勝。 有意思的是,因為受到畫冊的尺寸限制 及編輯需要而無法得到像平常在展廳觀賞不 同尺寸的作品那種感覺時,人們會從大小畫 幅比較中得出一種普遍感覺——展廳中那些 大尺寸的畫面比起另一類小畫幅通常更能引 起觀眾的注意;但是當所有畫作統一在這么一本小冊子上,人們很少再注意每一幅作品畫面的尺寸差別,而且也看不出不同作品尺寸之間的大小差異(有些頁面刊登的作品并 沒有標明尺寸)。那么,去判斷那些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時,只能直接從畫冊的一幅幅畫面的比較上看。比如,有一些作品是屬于當下畫展要求的大幅畫面,如180cm×180cm 以上的巨幅創作。如果單從畫面效果上看,作者一定是下了不少工夫進行制作,屬于那 類刻意精雕細琢的大畫效果,這是一類;而 另一類是在四尺以內畫幅上創作完成的, 若以尺寸論,明顯是小于那類巨幅大畫的小型作品。 結果是:那些做工精致、極盡畫面現代肌理探究或用色十分華麗搶眼并且在形式構成上刻意講究的畫面,卻讓人難以欣賞的心情來細品慢嚼;反而是那些十分精通中國畫 寫意精髓、落筆見足功力、構圖自然而且不是為視覺效果考慮而刻意描繪的水墨寫意小品,卻十分令人折服。與上述那一類大畫比較,這一類小品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畫面展現出氣韻生動的視覺效果。 《青卞隱居圖》 王 蒙當下大量中國畫表現模式,特別在制作 效果上,基本是以西方現代繪畫為參照物, 以贏取現代化展廳所謂的視覺效果為目的,要求參賽畫幅尺寸要大。這樣做的人認為, 只有畫面大了,才能把別的畫壓下去,那么觀眾視線自然就被吸引起來了,圍繞這幅大畫的話題也就能展開了。 倘若以西畫制作效果強硬地作為現代中國畫改變的參照模式,則將破壞中國畫的表現體系及審美感覺。對于這一表現體系與語言形式,不能簡單認定這就是陳舊落后的東 西,因為這恰恰是東方人特有的審美心理。這其中有自身文化的一面,也有民族固有生活習性的方方面面;猶如中國人習慣使用筷子一樣,有一天讓他們改以刀叉夾起食物, 的確有很多不便。 什么是審美?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困難, 可以有一種答案,也可以有幾種答案。但就當今多元的文化空間,人們無法以一種模式 要求所有的繪畫創作循規蹈矩。那么,審美 對人類的啟示應該是屬于精神層次上美好的東西,而不是與現實或庸俗的物質欲望搶時間、占位置。作為中國畫藝術,自有其深層的文化理論為背景,涵蓋了文學、戲劇、哲學等領域的各種藝術語言和藝術規律。 其實,古代的中國畫作品,尺寸并沒 有硬性要求,更不是靠 強調尺幅獲取各種畫面效果。如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一幅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尺寸也就在四尺以內;另一 幅《春山讀書圖》, 高122cm,寬55cm;趙孟 《水村圖》也就在 24cm×120cm,這些作 品基本都在四尺以內。 至于宋人折枝花鳥畫 幅,有的大小也就兩個 手掌大小,這是古代部 分作品的尺寸。到了近現代,齊白石等很多 藝術家的寫意作品,畫幅也都在四尺之間的 范圍里形成。 寫到這里,筆者突發奇想,假如人們可以將齊白石或徐悲鴻那些四尺以內的寫意畫與當下那么多的巨型畫幅同時陳列展出—— 我相信,那些大幅畫作只能以篇幅大造成一種咄咄逼人的視覺效果,但那種最主要的也是中國畫最感人的精神層面上的元素,不是一張張大而空的畫面能替代的——以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們所創立的中國畫風貌,以一種穿透心靈的持久力量、藝術魅力,一 直深深感動著我們。 再看西方油畫作品特別是印象派大師的 油畫尺幅,也多在1米大小,如德加的舞女系列和塞尚的靜物系列、風景系列,畫幅尺寸大致如此。 德加《舞女系列》那么,這些讓我們記在腦海里的古今中外藝術作品,它們不同于當下那些巨幅畫作以營造視覺效果的巨大尺寸來吸引觀者,而是通過一幅幅傳神畫面,反映一種永恒的人 文精神,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意境,這恰是注入人們心靈上的一帖舒心劑。正如我們品讀宋人折枝工筆花鳥畫,那大自然的精靈, 無一不舒展在一股清新的山風之中;再看德 加那一幅幅技法精湛、以舞女為表現系列的油畫作品讓人如沐春風,無不感受到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應是技巧上不露痕跡,繪畫語言生動貼切而水到渠成。 以自然流暢的線條、筆墨、色彩語言表 現的作品,往往是小尺幅比大尺幅更容易把握。一個畫家藝術上擅長什么,只有通過展 現他在某一畫點上將自身長處發揮至極;一 旦刻意去營造畫面效果,只能適得其反。對每一幅作品,人們希望畫家所表現的一切, 是藝術家創作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發自于內心深處的藝術情致。 在畫展一個接一個頻繁推出的當下, 使得每一位參賽者無不拼盡一身氣力,通過大尺寸畫面或各種制作手段堆積視覺效果來 博取評委好感。結果是一些作品從題材到構思、構圖,往往更適宜小幅畫面表現,但有些畫家為了達到視覺效果,硬是往大尺寸畫幅上靠,或以制作各種肌理效果來填補因作品內容或筆墨功力問題造成畫面語言蒼白, 結果是吃力不討好——只是簡單地把局部放大而已。這樣做,雖有嘩眾取寵一時之效,但讓人觀后如過眼云煙,耗時費力不得好,這是部分畫家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發生在當下 畫壇的現象之一。 ?(潘豐泉/廈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 中國美協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