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開幕式發(fā)言
眾家評說張新權作品:
邵大箴(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2008年以來,張新權的油畫創(chuàng)作又轉(zhuǎn)向了反映姑蘇古城和我國早期的戰(zhàn)艦題材。其作品的語言圖示也隨之變化,畫面早期的滿構圖往往被特寫的“鏡頭”所取代,色彩也更趨向單純,多用原色,空白的面積加大,在看似隨意性的動靜、虛實組合中,摻入了構成因素。不用說,這些作品充分表明,張新權在看似自由、隨性的涂抹中,善于呈現(xiàn)他匠心獨運的構思,展示他對油畫藝術的當代性敏銳而獨到的理解和認知。
賈方舟:在張新權近兩年的一些作品中,他的主要手法不再是極力渲染一種時代氛圍,而是通過選擇一些富有時代特征的工具符號,重新喚起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王端廷:在張新權近十年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他經(jīng)歷了一個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積累到釋放、從漸變到突變的思想升華和實踐演變過程。這個過程,是以他對畫面形式語言與結(jié)構圖示的深刻理解,對所關注的信息具備的異常的敏銳度、對制度、對制衡劇烈地理性與感性的復雜矛盾沖突的能力等諸多因素所支撐的,它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天賦才華,也折射了其對于油畫語言以及材料性能獨特的感受和不羈的膽識。
趙力:張新權的很多創(chuàng)作都與中國近代史有著某種顯見的關聯(lián):一些作品是對當時圖像的直接移用,如2008年創(chuàng)作的《中山艦》;還有一些作品雖然圖像來源相對復雜,但是畫家所表達的仍是場景的歷史性,如2003年創(chuàng)作的《十里洋場》、2004年創(chuàng)作的《有軌電車》、2006年創(chuàng)作的《蘇州河》等等。從表面上來看,“老照片”是這些作品的圖像資源,但是張新權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非僅僅是對那些恢弘多變的時代場景或者跌宕沉浮的時代人物等作出的如實敘述,卻是重在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在更安靜、更理智的語境氛圍中與前者相毗連。在張新權看來,所謂的“歷史感”必須是承認距離的,也就是說藝術家通過創(chuàng)作要到達的不是針對歷史的如實再現(xiàn),而是借助于新的闡釋就此生成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