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生肖藝術的書法性表現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記者:劉永剛老師又推出了一批新的作品,這批作品是以水墨生肖來呈現的,特別想知道作為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你怎么去評價或者怎么去看待他的這批新的作品?
殷雙喜:我個人覺得這是劉永剛先生前面創作探索的一個綜合,是他對文字的研究思考,對造型的思考,然后運用水墨材料和雕塑材料來進行的藝術表達。
在某種意義上,劉永剛的這批創作是一個回歸,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回歸。我覺得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象形與抽象之間,如何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既要激發起對現實形象的聯想,又要提煉出跟現實形象的一種距離和抽離。劉永剛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會有很大的難度。
十二生肖是一個古老的藝術的來源和靈感,要把天干地支、寅虎卯兔合在一起,從文字學上還要考證,什么叫卯,什么叫寅,它跟現實自然有什么關系等,這個文字學考證可能是極復雜的,還要和生肖形象合到一起,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記者:就是之前沒有藝術家那么做。
殷雙喜:沒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間,視野和聚焦點是移動的。有時候聚焦于形,有時候著眼于字,有時候又要表達線條和書法的意愿,還有時候要解決筆墨的墨韻、書法的運動感。如果轉換成雕塑,還要解決雕塑的體積和空間的感覺,劉永剛給自己提出了一個非常大的綜合性的困難,和他以前單獨做文字做形象,或者做書法性抽象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期待他在未來去探討出更多這樣的表達方式。
記者:您也接觸過一些藝術家,也有以生肖題材進行創造的,像工藝性、設計性等。您覺得劉永剛老師這種作品,和其它以生肖為內容創作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殷雙喜:首先他把生肖和天干地支結合到一起,我覺得這個也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例如他把亥豬從立體的變成平面的,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可以肯定的。我個人的審美趣味喜歡把一個東西解釋成像另外一個東西,也算是比較文人化的趣味吧,我喜歡在表達中傳遞藝術家的精神性的狀況。你看這匹馬的水墨畫,在奔跑剎住的那個瞬間,踟躕不前,這樣的狀態非常有意義。人生的岔路走過去是不可能回來的,在雪夜行走的時候,馬兒遇到岔路的時候怎么樣去面對,那種詩化的心境表達特別好。所以說我更渴望和期待,從他的作品中傳遞出一種人生的狀態。
動物是我們人類最親切的朋友,伴隨著我們,提供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的生活跟植物跟動物是密不可分的。馬、狗、羊這些動物,人類賦予它們很多文化的內涵,跟人的精神生活、歷史發生了密切的關系,所以才會在藝術史上有如此多的生動的關于動物的描述。 劉永剛這批作品,顯然不是古代藝術品對動物的描繪和再現,它是在書法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符號,這個符號能夠讓人聯想到某種具體的動物的再現。
記者:如果不給自己增加這種難度,藝術創作是不是就會簡單化。
殷雙喜:他有幾個層面。再現動物的層面,是藝術家主觀表現動物的一個感受,也是從符號方面去研究文字與圖像、形象的關系。劉永剛實際上已經觸及到,幾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里面,有關文字藝術的這一大門類。
中國當代藝術家里頭,有若干個重要的藝術家一直都在以文字作為對象來做,例如谷文達、徐冰等,都是以文字作為媒介,展開自己藝術的空間和想象,他們的目的和著眼點不一樣,劉永剛也是其中的一類。他現在這些作品,要注意的就是通俗性。生肖在民俗學、人類學的角度,特別通俗和親切,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一個生肖。劉永剛如果能做到雅俗共賞,那是最理想的。就是說每個人,不管是老百姓,還是文人精英,都能從里頭發現自己能發現的東西。這樣的話,他就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框架,有更寬闊的理解和想象空間。如果在公共空間里面,做一個以生肖為主題的大型公園,我覺得它是比較接地氣的,普通老百姓很容易接受或者理解。在任何地方,生肖的藝術品都是合影率最高的。
劉永剛的生肖作品,是書法性的表現,這個書法性的表現是中國文字特有的。這里帶有天然的中國文化的基因,他實際上試圖把傳統文化跟現代材料結合起來。
在某種意義上,劉永剛做的不是馬,做的是一種馬的符號。所以他這個藝術的表達,是當代的一種表達的形式,但是他解決的問題,是當代藝術里頭比較困難和前沿的問題,就是文字與圖像的關系。現在西方藝術理論、藝術形象的研究,文字跟圖像是兩個系統,怎么樣互相滲透和對話,怎么樣進行轉換,劉永剛試圖把這兩樣東西合為一體,它既是文字,也是圖像。他也許是想以退為進吧。
另外,他也是一種綜合。過去他是獨立的探索線條的力量,現在要把這些線條綜合起來,把書法、雕塑、符號放到一起來做。這種跨界并且融合的愿望和想法,我是非常尊重的,也覺得這里面有很大的難度。
記者:劉老師向來就不看難度,向來就為了挑戰。
殷雙喜:這就是藝術家嘛,他們永遠是挑戰自我,藝術的精神就是創新的精神。
記者:劉老師屬龍的,今年五十歲,這個年齡正是出成果或者說藝術創作的成熟期,您對他的藝術怎么看呢?包括他之前的、現在的和今后的藝術發展?
殷雙喜:劉老師是頭腦高度活躍、永遠不滿足現狀的人。他總是在想和思考,每隔一段時間不見他,他都興致勃勃地說我又有新的東西出來,這種充沛的創造力是很可貴的。對評論家來說,最要關注的就是藝術家們,他們的未來很難預測。有些藝術家,你十年前看他的東西,可以十年不用看了,十年之后再看也八九不離十,有些藝術家就像古人說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記者:劉老師屬于哪一種呢? 殷雙喜:他屬于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探索的藝術家。雖然他會丟失不少東西,曾經獲得的成功和名聲也可能丟失,但是他還要往前走,我覺得劉老師屬于這樣的人。
記者:您比較贊成一個藝術家去自我塑造嗎?
殷雙喜:無論他自覺和不自覺,藝術家都在塑造自我,都在塑造自己的人生。
記者:您剛才也提到成功的感覺,在藝術市場,有一種慢熱型的,您對中國的藝術市場怎么去理解?
殷雙喜:我直觀的感受是最近這一二十年,中國的藝術深深地受到藝術市場的影響和關聯,它帶來的影響和后果是非常復雜的,不是簡單地肯定和否定。我覺得從已有的藝術史的發展過程來看,比較優秀的藝術家能夠利用市場,駕馭市場,并且超越市場,這是藝術史給我們提供的確定的事實。至于說藝術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跟藝術市場保持一個距離和親情關系,這里也沒有標準答案,還是每個藝術家個人的判斷和努力。但是,最終藝術史會有一個篩選過程,這需要時間。我能說的就是,在市場環境下,當下的藝術家,對所謂的成功與不成功都不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