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曙光中,我們與這些時代共時
辭舊迎新之際,回顧與總結成為一種獨特的儀式感。在藝術的世界里,這種儀式感尤為深刻,每一場展覽都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息、社會變遷與藝術思潮。本期展覽推薦,特別地聚焦于“總結”,通過不同的視角和主題,梳理了屬于各個時代的藝術脈絡和文化記憶。
無論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藝術呈現,還是對國際設計與攝影發展的回溯,這些展覽都以一種宏觀又細膩的方式,構建起時代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在“時代鴻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作品展”中,我們看到藝術家們如何用畫筆記錄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篇章,從篳路藍縷到山河壯麗,每一幅作品都鐫刻著歷史的足跡。而在“從塞納河到光華路:‘裝飾’的現代化”展覽中,裝飾藝術從巴黎到中國的流轉,則展現了文化與形式語言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交融與創新。
從瑞士經典設計展到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作品本身,還有它們背后的社會變遷。瑞士設計以簡約、實用、永恒為特色,通過家具、海報和書籍設計等形式,展現了一個國家在創新領域的持續探索;而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則通過十年的積累,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斷生長與突破。
攝影作為一種記錄與表達的媒介,也在這些展覽中占據重要位置。“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通過百年的影像記憶,串聯起上海這座城市從開埠到現代化發展的歷程;而“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則將目光投向攝影藝術的黃金三十年,探討其如何從記錄工具轉變為多元表現的媒介。這些展覽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攝影的可能性,也讓我們思考影像如何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此外,代際與時代的交匯也是這些展覽的重要主題。從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50——90”到“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我們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如何用各自的語言回應時代的呼喚。50后到90后的跨越,不僅是時間維度上的跨度,更是文化與思想上的碰撞與融合。而“80后”作為一個特殊的代際標簽,則折射出這一代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獨特的成長軌跡與藝術表達。
“人,終其一生,都在處理跟時代的關系。我們批評這個時代,我們卻和我們所批評的東西如此相似;我們與這個時代抗爭,而我們抗爭的手段卻來自這個時代;我們試圖逃離這個時代,最終卻發現,所謂時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對于任何類型的藝術創作而言,對于某一時代的群像刻畫,都是一件頗具挑戰性的事情,這些展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回望時代、審視當下的平臺。在新年的曙光中,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所處的時代。
撰文_張思琪
1. 時代鴻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作品展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戴澤《在海洋上(漁船)》 74×93cm 布面油彩 1961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靳尚誼《拄棍的老人王大爺》 76.1×61.3cm 紙上鉛筆 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時代鴻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作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開展,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此次展覽以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為主題,通過“篳路藍縷”“天地新顏”“山河壯麗”“新質創想”四大主題板塊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篇章,集中展示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的70余件(套)精品佳作,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吳作人、王式廓、伍必端、艾中信、戴澤、葉淺予、靳尚誼、王沂東等藝術名家的經典力作。
現代化建設,作為貫穿現當代中國的重要命題,重塑了新中國的面貌與氣質。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藝術家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性積極地參與其中,展出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歷史的輪廓,以豐富的色彩填充了時代的底色,更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引領觀眾走向對未知的探索。
展覽地點:國家大劇院藝術館
展覽時間:2024.12.16–2025.3.15
2. 從塞納河到光華路:“裝飾”的現代化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展覽作品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頂設計 1958年 常沙娜
1925年巴黎的裝飾藝術博覽會是一次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彼時,近代科學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多個領域業已顯現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體現和呼應時代的進步?裝飾藝術運動即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裝飾”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矯飾,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花邊,而是對新階段形式語言的探索和應用。風云際會之下,此時的巴黎毫無疑問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全球語境中的“首都”,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風云人物和青年學子。本次展覽的五位藝術家龐薰琹、雷圭元、鄭可、吳冠中、常沙娜,在風涌而起的現代思想與藝術變革之感召下,或赴法留學,或在法生活與成長。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輩先生們的學術理想和學術思想,通過著述、設計和教學等多種形式傳授給不斷后來的學生們,并進而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服務于國家的重大項目和經濟民生的需要,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優秀成果,塑造出新時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弘揚了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前輩們的理想和精神始終是這所學院的精神血脈和學術底色。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4.11.2--2025.2.16
3.瑞士經典設計展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奧賽博物館與1900年奧運會有極深的淵源。博物館前身奧賽火車站正是為了迎接1900年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及奧運會興建,盛會期間奧賽火車站迎送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千萬游客。
19世紀下半葉體育文化興起,當時這一文化主要起源于英國,并包含道德目標:“健康的身體中有健康的精神”。現代運動會的理念由皮埃爾·德·顧拜旦提出,也包含著通過競技實現國家復興和在1870年法國戰敗后實現“身體復興”的目標。經典的身體和希臘理想是藝術中的典范,特別是在眾多的赫拉克勒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種由精英階層發起并最初只針對男性的體育文化,在世紀之交逐漸大眾化,并被女性所接受。
奧賽博物館舉辦1900年奧運會紀念展,以館藏畫作、舊照、海報、雕刻等回顧法國承辦的首屆奧運會。展覽將聚焦現代奧運會的大眾化與女運動員的首度亮相,重點展品有法國畫家 Maurice Denis 的大幅面畫作《羽毛球賽》(Jeu de volant)等。
展覽時間:2024.11.9--2025.1.12
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
4.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4—2024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自2015年開展以來的10屆展覽的回顧,也借此對2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所收集、調查、研究的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現狀與問題的整體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年鑒》依據的是1986年成立的中國現代藝術檔案(CMAA)逐年的調查統計和觀察分析,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對’85美術運動以來出現的中國當代藝術(當時稱作“現代藝術”)的創作和理論的實時記錄,至今已經38年。
《年鑒》根據每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發展情況,選出100位年鑒藝術家,展開進一步的追蹤、研究和調查,盡量收集他們的創作和觀念,分析并評述各個藝術家作品對藝術可能的貢獻和意義。檔案和《年鑒》工作的重點集中于在中國出生或從中國出發,且關于中國問題(包括在中國境內舉辦的國際藝術展覽產生的影響和引起的反應)的這一部分對象,雖主題具有國別性、地方性文化焦點和局限,但其宗旨是將這一份特殊的個案提交給整個世界藝術史作為參考和依據,并成為歷史的證據和史料。
展覽時間:2024.12.10-2025.3.9
展覽地點:壹美美術館
5. 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推出遷址新館后的第二個展覽——“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本次展覽由顧錚策展,匯集了35位長期生活于上海的攝影師與藝術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它相關文獻資料及展品80余件/組。展覽以上世紀初就活躍于上海的丁悚、朗靜山、陶冷月、金石聲等攝影家、藝術家的作品為起點,呈現了“上海”與“攝影”跨越百年的歷史變遷與發展。
攝影術的傳入與上海的開埠幾乎同步,在關注、影寫上海崛起與發展的過程中,攝影從未缺席。變動不居的上海為攝影提供無盡素材,攝影為上海的成長不棄涓滴,盡數記錄,雖有遺失,但終成影像上海的汪洋。正如策展人顧錚教授所言:“攝影與上海互相成全”。 展覽“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窺見上海百余年變遷與發展歷史的契機,更呈現了攝影這個觀看手段在這段時期里的演變與突破。展覽以線性結構為主軸,以“光影前驅”“紀實立場”“多元表現”“特別呈現”四大板塊為脈絡,以“江河對視”“繁花時光”“街頭劇場”“記憶相冊”“都市更興”“眺望視點”“觀看實驗”“虛構圖景”等八個單元徐徐鋪陳,展現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攝影中被觀看與呈現的上海。
展覽時間:2024.12.25-2025.5.5
展覽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6. 另辟前衛:攝影1970一2000
展覽海報
哈利?尚克,賈諾?坎德,《18 號碼頭:約翰 ? 巴爾代薩里, 居中彈球的 36次曝光 ,紐約,1971 年 3 月 6 日》
芭芭拉?克魯格,《無題(知識就是力量)》, 1989年,膠版印刷,1989年購藏, 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
特展“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通過10個章節主題,潛入這些尚未在專業和公眾領域被討論的話題,追溯了攝影從單純快照式記錄走向具有多種表現力的圖像表達,引領觀眾走過攝影藝術的黃金三十年:展覽以“新視野”為開篇,講述戰后全新的生命意識的浮現,如何改變了藝術家看待世界、實踐和自身的方式,繼而以 “鏡頭下的藝術” “對工具的質疑”“對社會性圖像的質疑”“肖像的轉變”等章節,講述了新一代藝術家如何將攝影作為一種工具和方法,尋找表現物質世界的新模式,歷數攝影與行為藝術等形式的密切影響、對流行文化和藝術史的引用與顛覆、對攝影工具本身的極限探索、沉浸式和戲劇性策略的應用等,同時聚焦于肖像、社會性議題、全球化等普遍性主題,從中探討攝影藝術的豐富內涵。展覽以“今天的攝影”終結,亦將延續對攝影無限可能性的探索。展覽同時以攝影連接繪畫、行為藝術、影像、雕塑、裝置等媒介,致敬了藝術史上的多種藝術表達形式。作為現代生活的“繪畫”,觀眾亦將藉由此次攝影大展,飽覽全球現代生活的圖景。
展覽時間:2024.11.08-2025.02.16
展覽地點:西岸美術館
7. 50——90: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
“50——90”是龍美術館十周年系列特展的最后一場展覽,如展覽標題所指向的,本次展覽正是基于幾個客觀的時間節點,從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的全球當代藝術作品中,精選了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佳作近600件呈現給公眾,其中絕大部分作品的創作時間都在1980年以后,又以2000年以后創作的作品為主,借此為滾滾向前的全球當代藝術提供一個審視的契機。
展覽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50后”“60后”及“70后”三代藝術家的藝術探索;第二部分則關注更為年輕的“80后”和剛剛嶄露頭角的“90后”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展覽甄選的全球藝術創作個案都與各自身處的時代、環境彼此呼應,也讓我們有機會在同一個場域中,同時看到不同代際、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因著迥異的文化背景和成長際遇,又在全球化和多元視野的推動下,對藝術創作進行的積極探索和嘗試,作為藝術家的個人,選擇以藝術作為方法,對所處的時代和世界作出各自的回應。
展覽時間:2024.11.08-2025.02.16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
8. 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
童文敏現場行為演出“山水—河流”,油罐藝術中心,2024年
娜布其,《停留與占領》,2017年
《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 》是一個關于出生在198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群展,集中了生活在中國的35位優秀藝術家。中國的“80后”處于職業中期,既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成長的第一代人,也是由全球化夢想與情境塑造的一代人。如果從與藝術家相關的藝術圈本身來看,1990年代末開始到200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的圖景也走上了一條急速擴張的道路,不少重要的時刻都伴隨著這一代80后藝術家們學習、成長的階段:藝術市場逐漸成形、繁榮,本土畫廊也開始扎根生長,而私人美術館也隨著地產行業的興起而成為展示當代藝術的重要推動力。那么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們,“80后”的標簽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甚至是否有效?哪些維度構成了這幅圖景?如果從展覽的標題出發,帶著疑問來觀看這場展覽,那么密集呈現的50多件作品并不一定能給出一個完全確定的答案,但卻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感性共鳴和記憶的喚醒,激活我們自己對當下的一些迫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