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式現場
2025年1月18日上午,“山魂——卓鶴君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承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中國傳統書畫、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協辦。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教授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致辭
山水,姿容幽遠而神秘,總是在靜默中鐫刻歲月流轉,也由此成為藝者靈感與想象的源泉。五代荊浩有云:“畫山水者,須明萬物之理,窮盡天地之變。”此言無疑照見了山水畫創作的幽邃大要。而卓鶴君先生憑其獨特而雄渾的筆墨語言,構建了一個既植根傳統又奇巧變通,“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的山水宇宙。
卓鶴君先生博士生代表,中國美術學院原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張捷教授致辭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教授致辭
卓鶴君樂山,其山初無竟,卻自有魂。展覽主題“山魂”即取自卓鶴君先生山水藝術之典范《山魂》系列作品之名。“山魂”既是自然山川之靈魂結魄,也是藝術家內心的丘壑與感狀——以山川鑄魂、容萬象之氣、現繪畫真理。
藝術家卓鶴君教授致答謝詞
卓鶴君將他創作的最大尺幅作品——42米長的代表作《大壑松風》,以及近5米高的9屏巨作《華茂蒼松》等一批杰作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教授代表學校接受捐贈,并向卓鶴君先生頒發收藏證書。
展覽以時間線索組合主題團塊,通過“行云流水”“心織筆耕”“坐窮泉壑”“如山之魂”“游化墨戲”五個板塊,系統呈現了卓鶴君先生從青年藝術自由探索階段至耄耋之年方興未艾的180多張精品佳作。從對筆墨的實驗探索到對心靈山水哲思的藝術演化,從大開大合、墨色生輝的主題“山魂”系列到素尺小幅的泉壑意趣。通過在展廳里的行游停駐,我們得以窺見卓鶴君先生對天地宇宙的純然體悟——以心織畫,以筆耕耘,而見山河壑中開天地,天風聲里造洪荒。
開幕式嘉賓合影
第一板塊“行云流水”,位于美術館一樓圓廳,呈現卓鶴君先生八零年代獨樹一幟的水墨實驗風貌。在墨色分層與筆勢回轉中彌合抽象實踐,筆酣墨飽,同時擷取敦煌山頭、畫像磚拓片等意象,是為中國傳統繪畫探索的砥礪前行之作。
1982《山雨 》紙本水墨44x69cm
1988《墨彩丹青圖 尺寸》紙本設色136x238cm
第二板塊為“心織筆耕”,位于美術館一樓方廳,主要呈現的是卓鶴君先生九十年代經歷中西調和后的藝術創作風貌,該時期藝術家以心織畫,以筆耕耘,以心態、技法合二為一的慧明筆性融匯中西與古今,同時克制于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將精神思辨迸發于紙面之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1995《紅房子》 紙本設色69x73cm
1998《山魂之二》紙本水墨724x324cm
2000《城市山水(一)》紙本水墨143x71cm
第三板塊為“坐窮泉壑”,位于美術館二樓方廳,為卓鶴君先生進入千禧年后的作品,該時期卓鶴君貫徹于“搜盡奇峰打草稿”與“心中有丘壑”的藝術素養,恪守“‘三遠’走天下”的章法布局,深入水、云、雪、風自然之情理的胸中圖景。將山水之道置于心中,以水墨寄情,抒發性靈,探求“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超然心境。
2003《山魂之三-筆法記》580x279cm
2008《淡掃明湖開玉鏡》180x97cm
2008《云水舞蹈》74x142cm
第四板塊“如山之魂”,位于美術館二樓圓廳,該板塊以巨幅著作《山魂》系列為核心,展現卓鶴君先生對大山的訴情,山川如天地骨血鑄其如山之魂。以心魂觀山,意象崢嶸卻又駭目洞心的山魂巨嶂即是藝術家營造的奇幻宇宙。大山如巨碑,有宋以來之山水精神在此刻又復葳蕤勃發。
1995《山魂之一》紙本水墨 820x350cm
2010 《山魂之四-山石課徒變奏》 1420x420cm
第五板塊“游化墨戲”則以卓鶴君先生的山水小品和課徒稿件為主要內容,位于美術館三樓。展現藝術家日常趣致與嚴謹教學的一面。卓鶴君先生堅守傳統繪畫教學與脈絡的同時,也強調作為繪畫行動本身的真情生發。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作畫時內心那份屬于繪畫的純粹與喜悅,在游山玩水間體味生態,方寸間盡顯輕巧悠然,工筆精微間探見妙趣橫生。
九聯方《石頭課徒稿》
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畫學脈以其深厚的畫理和筆墨訓練傳統塑造了中國畫學藝術發展道路的根基與高原,造就了一批批“傳統出新”和“中西調和”的高峰藝者。身處其間的卓鶴君,卻始終與時代的潮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轉山”一般的精神及虔誠之心去對待自然、體驗生活。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卓鶴君先生始終精神內守、明心見性,他并不熱衷于在時代中留下顯赫的印記,而是選擇在時代中破開一道口子,另創一個世界,立定山水精神。
據悉,本次展覽持續至2月23日。(文/馬思琦、張晨、王嘉平)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