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搞現代設計有自己的創新,既凸顯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又很現代。你一看就是中國自己的設計,但又具有世界水平。他比較好的一點就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進行創作,在國外已經看了那么多東西,知道世界最高水平是什么;然后回來看中國的東西,再融會貫通地設計。”龐濤說。
龐薰琹的作品如今存世量大約五百余幅,大量杰出的繪畫都毀于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龐薰琹去世后,其家人先后捐獻了五百多幅畫作,市場上流通的更是少之又少。據龐濤介紹,龐薰琹巴黎時期的畫雖有上千張,但如今已不剩什么。“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人占領了北平,為了不當亡國奴,父母就帶著我們出走,整個家都放在那兒無暇顧管,絕大多數的畫都散佚了。”
由于藝術價值較高,市場流通量少,龐薰琹的作品市值普遍超過了6位數,隨之而來的仿造品也不在少數,作為長女的龐濤對此深感氣憤。“龐薰琹的東西在社會上比較少,真正想收藏的人得下功夫,了
解他當時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了解其人品、畫品的水準線,熟悉作者的格調、氣質、品味,這些元素是不會在假畫里出現的。”龐濤說,“畫如其人,因此要熟悉作者的履歷,許多假畫很低級,不下任何功夫,明目張膽地欺侮收藏群體。例如有的畫無中生有地標明“某年畫蘇州風景”,但他當時根本沒有可能去蘇州;也有標去桂林的,而實際他上一輩子沒去桂林畫過漓江。其實稍微了解作者履歷就可筑起最基本、最起碼的防假第一道墻,然后也要仔細觀看、研讀其作品。200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龐薰琹畫冊》,更正了之前出版物的錯誤之處,許多作品都有作者本人的背景描述,另附藝術分析可供參考。勸收藏人士不要貿然輕易大方出手為上。”
在鑒畫上,龐濤認為真正的收藏家應當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藝術涵養,才能對作品有識別能力,“畫家的畫風無論如何變化,作畫時的投入、人品、畫品、氣質、藝術追求、創作水平等因素,研究時不可忽視。有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的人,對作品自然就有深刻的認識。任何一樣東西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即使是細微的差別,可能性質就不一樣。沒有受過藝術方面專門訓練的人要想不被騙,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否則就要付出高昂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