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忻東旺在河北康保與作品《憧憬著的老段》原形在一起
忻東旺 江湖·遇
近日在上海M藝術中心舉辦的《時代坐標——具象5人展》中,被人們視為“寫實主義”畫家的忻東旺以一組略顯變形的農民肖像作品參展。為什么在當今都市化的時代堅持農民形象的塑造?記者在展覽現場對他作了專訪。
農民形象是符號
致力于當代農民肖象的創作,似乎是忻東旺最突出的特征。他在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巡回展出的個展就叫《村民列傳》。不過忻東旺卻對記者說:“我是借用農民來表達。這是一種符號,一種媒介。我借此傳達對社會、時代的看法,傳達自己的感受。”他還表示:“我也會畫一些都市人物。但畫的是我理解的都市,是隨著社會變革的那一部分——農業文化轉向工業文化,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就是我眼中的都市。”
“我的畫對都市觀眾來說不那么可口、那么賞心悅目,但必須要有人做。這關系到畫家的藝術理想。藝術家應該走在大眾審美的前面。”他又指出:“在上海喜歡我的作品的人也有,有非常感人的故事,如2006年在上海做個展,有一個北大荒呆過的上海觀眾當場流淚,因為展覽勾起了他對一段人生經歷、對農村風物人民的懷念,喚醒了他已經麻木的神經;還有一個心理醫生也哭了,對那些常常在大街上、地鐵站里擦肩而過的民工,對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第一次有了關注。”
從水彩、風景起步
忻東旺以油畫人物肖像見長,但他最早參加全國性畫展的作品是水彩畫與風景畫。對此他說:“我的生活環境、我接觸藝術的過程,是從最基礎、最底層的階層開始的。我是農民出生,生活在農村。天性特別熱愛繪畫,在我成長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力所能及地盡可能地接觸藝術。在畫水彩之前,還畫過炕圍子,最初從事的就是民間藝人的工作。”當年他畫風景,是因為要有作品參展,也因為畫人的難度高;就像剛開始先畫水彩,然后再畫油畫。
不過現在回首往事,他認為:“我從沒有專業知識到掌握一定的知識,所掌握的工具、創作的藝術手段在變化,但重要的不是變化本身,而是這個過程。我是從業余的、民間狀態中開始藝術創作,作品與我的生存狀態、我的情感有關聯。這樣的成長經歷,形成了我對藝術的本質理解,使我在以后的學院教育中保持對生活、生命的關注。繪畫的手段會不斷豐富,但表達的愿望則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借寫實還傳統意象之魂
人們把忻東旺當作“寫實派”的代表畫家。但他卻強調:“寫實的實不是建立在學院教育的理念上的實,不是藝術語言上的實,而是精神情感、生命體驗的實。”他對寫實的理解是更為寬泛的,超越視覺意義上的實,不局限于客觀、視覺的實,而是精神、心理上的“真”。因此他自認他的畫有變形,有中國傳統的寫意、意象造型的特點。
他還對“寫實主義”、“當代藝術”之類的標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每一個藝術家都應該是當代藝術探索的在場者,不能逃避當代藝術。但現在對當代藝術的理解過于狹窄,僅僅是幾種樣式。他認為西方在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之后出現當代藝術,與西方社會的突變性。作為藝術表達語言,過去的語言都不夠,所以需要注入當代的感受與方法。而他的探索也是藝術語言的變化,不斷滲透現代意識和當代的精神。他說:“我是借西方傳統的體而祭東方傳統藝術之魂,傳達時代文化精神。我用寫實的語言,畫寫實的面貌,卻不斷地消解客觀意義上的‘真實感’。最終的方向會回歸到傳統藝術中的基因中,回到寫意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