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歷史上第一個的將書法藝術推至崇高地位的人。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唐太宗推崇書法只是個權宜之計,是其偃武修文戰略的體現,只要讓文化發展了,推崇什么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當時可以選擇的藝術門類也很多:如繪畫、羯鼓、歌舞,乃至建筑、金器、玉器藝術等。雖然唐太宗不排斥其它藝術,但極力推行的只有書法藝術一種,這是為什么呢?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在歷史上推崇書法藝術與國家的強盛是有連帶關系的。如果當時推崇的不是書法而是其它耗時耗財的奢糜的藝術門類,就不會出現強盛的大唐。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一門偉大的藝術,也是我國幾千年來諸類藝術的核心。書法作品中每一根線條都體現了書寫者當時精、氣、神的狀態,所以它是自身修為的外在表現,比其它藝術門類更能體現藝術的本質精神。同時,書法做為文字的載體,能提升民族智慧,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唐太宗如此的崇尚書法,同時也力避浮華的文風就是緣于此。另外,書法講究凝神于筆端,意到力到。以書法為貴,可以在崇文的基礎上不廢尚武精神。所以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全民研習書法,唐朝國力也因此而空前強盛。
唐太宗研習書法主要在繼位后的二十余年里,其間政務繁重,但他依然能抽出時間細心揣摸、研練。太宗的行、草雖未達到王字的高度,但藝術境界已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除此之外,他還對書法進行了幾個方面作了創新:比如他自矜“善于飛白,常書之賜近臣”;另外,他的《溫泉銘》一貼的風格又是米芾等個性化書體的發端。在眾多帝王當中,他的藝術成就是一流的,但盡管如此,他并未因為沉于藝而廢政。唐太宗研習時間短而成就大,這固然和他自身優秀的素質有關,更是書法本身的特點所造成的。如果不是以書法為貴,而是自國君至民眾都沉迷于繪畫或者其它藝術上,那么唐朝就不是歷史上的唐朝了,隋、后唐和宋就是反面的例子——國君因藝而廢政,民眾因藝而文弱,國家安能不被欺凌?社會主流務于書藝剛國強,務于奢糜之藝則國弱,在眾多藝術當中,只能書法藝術與治國、修身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這也正是書法藝術彌足珍貴的原因。
那么,唐太宗又是怎樣推動民眾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呢?歷史上,我國在和平時期要遠遠長于戰爭時期,但其它朝代書法藝術的發展都沒有達到唐朝的那種突出的進步。在初唐,唐太宗以王羲之為旗幟,親筆為王羲之寫傳論,重金收購王字作品,自身也率先垂范,心追手摹,對科舉考試則提出“楷法遒美”的要求。他學書很有心得,認為:“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又寫了筆法決等理論文章,這啟迪了大批學子,使之能訊速常握正確的筆法和心法,所以后來才有了“唐人尚法”的說法。他在《晉書》里親自為王羲之作傳論。在這篇傳里他說:“祥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這是帝皇為書法家作傳的唯一。這樣,以榜樣的力量和制度的引導,使人民學習書法的熱情空前高漲,整體藝術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那么唐太宗的崇王會不會抑制其它書法風格的出現呢?不會。王字,體現的是一種中和之美,而中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有唐以降,后世名家輩出,而無人能憾動王羲之的書圣地位,這個事實的足以證明——中和之美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現是千古不易的:中和是各種對立面之間的協調,其本身有巨大的表現空間,它只會啟發而不會阻礙各種風格的出現。太宗對文化采取的是引導的措施,而不是文字獄式的強制。以大唐廣博的胸襟和開放的氣度,任何不同的風格都有其存在的空間。只是初唐時期文化積弱,書法的平均水平尚低,沒有一個堅定的方向,民眾的藝術取向就會搖擺不定,因而藝術水平也就無法得到普遍的提升。在這種現狀下,士子們普遍的學習王字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先專而后博,它為后來唐代書法藝術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唐朝的大多無名的書作或碑刻都大具可觀,而唐以后,書法藝術雖然在士大夫階層是有所豐富,但在民眾中整體水平是下降的。鉆研耗時耗工的其它門類藝術的人變多,藝術的奢糜主義雖能富國卻不能強國。這說明,主流文化,所務者奢,國家就會弱,所務專精,國家就會更加強大。而推崇書法,不僅是修身之道,更是強國之道!
道德經中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在藝術領域也是,使書法這樣用零碎時間就可以完成的藝術地位上升,使難以實現的奢糜藝術的地位下降,那么人無論窮富都容易得到滿足,國家的文化資產會得到最大化的增長。
一切資產歸根結底是時間的資產。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時間資產。宋徽宗畫畫都不理朝政了,大臣們也爭相鉆研書畫以取悅皇上,那么國家怎能不亡。主攻繪畫的人是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的,開國皇帝擅書者眾,擅畫者無,不是因為無能力,而是不可為。在繪畫方面古代多崇尚文人畫而不是工細的畫種,也是這個原因。
到了現代,書法藝術又到了一個開始復興的節點,書法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升。推崇書法藝術則國強,所以,當今的書法藝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名家薈萃的時代即將到來,一個國力空前強大的時代也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