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毛焰
頭發中分的毛焰穿著松垮垮的牛仔褲和皺巴巴的T恤衫,臉上鼓出幾顆粉刺。看上去,他像是一位縣城美術教師。
42歲,毛焰已成為當代最重要,也是最難歸類的藝術家之一。
在各地藝術家紛紛北上,各種前衛藝術、新潮觀念層出不窮之時,毛焰卻一直駐守南京,蝸居于郊區的畫室,畫畫、教書。當裝置、觀念、新媒體等藝術形式強烈地沖擊著傳統架上繪畫時,毛焰卻依然醉心于他的肖像畫。有論者稱,毛焰將這一源自西方的藝術形式,畫出了中國水墨山水的意趣。
我希望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表情
毛焰出生在一個“繪畫世家”,從小被父親帶著去看各種展覽。國畫、寫意、水彩、素描,對顏色和明暗的捕捉,每一項訓練都得到父親的細微指點。
上世紀80年代末,毛焰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92年完成的《小山的肖像》在當年舉辦的“九十年代廣州藝術雙年展”上獲得“學術獎”,令毛焰名聲大噪。一幅《記憶或者舞蹈的黑玫瑰》,讓24歲的毛焰躋身于“千萬俱樂部”。
當時,毛焰曾放言:“我希望畫面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局部都充滿表情。”評論家栗憲庭也曾撰文:“毛焰的作品放在歐洲任何博物館的大師作品前,都毫不遜色。”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毛焰剛剛抵達某個巔峰,榮光正徐徐降臨,大家翹首以待之際,毛焰卻古怪出走。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毛焰的肖像畫多以南京的朋友為模特。畫面形態與畫中人物的文化背景交互,拓展了肖像的思想縱深。“作品中或憂郁、或惶惑、或脆弱的文人肖像的所指,既是具體的個人、也是整個人類的面孔。”使毛焰嶄露頭角的《小山的肖像》,便是以“頭重腳輕”的俯視,流露出其當時“觀念性肖像”共有的敏感不安。
1995年,毛焰結識了南京作家韓東。那時,韓東正經歷著人生的低潮。在毛焰眼里,失魂落魄的韓東是“最美的”。他拉韓東拍了照片,然后開始創作。后來,毛焰給這幅畫起了一個很抒情的名字——《我的詩人》。
1998年,毛焰遇到了在南京學習漢語的盧森堡留學生托馬斯·路德維德(Thomas Rohdewald),此后他們經常一起聚會、踢球。
有一天,毛焰突然開始畫起了這個高大、富有教養的歐洲人。從2000年至今,托馬斯幾乎成為毛焰筆下惟一的主角。他被畫家略去著裝、微閉雙眼、神思迷離,甚至不辨男女,成為真實以外的“擬像”。有論者稱,拆解了意義的“托馬斯系列”,充滿了“空無”和“混沌”的東方玄學味道,在描繪者和閱讀者之間形成了具有無數可能的通道。
“我想是不是毛焰在南京呆久了,潛移默化或者有意接受文人畫筆墨趣味的影響?”栗憲庭說,“文人畫中的筆墨趣味所形成的獨特的灰度感覺,細膩而文雅,在繪畫性上有其獨特的創造性,這和文人寄情山水的散淡、灰色的人生體驗有關。”
快是藝術的敵人
毛焰曾說:“快是藝術的敵人。”而毛焰也是這句箴言的身體力行者。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要耗費他很長時間,有的甚至長達幾年。有時,他會一遍遍地畫一幅畫,在過程中逐步放棄一些過于刻意的東西,讓作品漸漸趨于平靜和自然。有時,他寧可把未完成的作品拿去展覽,展覽之后再拿回畫室繼續修改。
毛焰說,反復描摹同一件事物,讓他有了一種近似修行的體驗。他對自我的“過度表達”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他說:“繪畫是表達認識,這種認識不是完全個人的東西,不是個性,而是不停地對照、判斷和體驗。所以我后來畫人,就不太刻意去表達個人性,過于刻意的表達只能變得很狹隘。”
2007年,毛焰把工作室遷至南京東北郊幕府山,這是六朝古都將軍幕府所在地。毛焰的畫室是一個面積近400平方米、高6米的空間。
2009年,毛焰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個展,他將這次個展命名為“意猶未盡”。
繪畫是我生命的全部
人物周刊:畫畫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毛焰:繪畫是我生命的全部。所有的東西都和繪畫有關,包括交朋友,有個圈子,和他們去玩、去混,文化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在我的心目中就如噩夢一般。就那時的心理承受力而言,他們隨便侮辱你的一句話,都會讓你覺得生不如死。但因為有繪畫,那段日子過得非常快樂。
人物周刊:在觀念藝術成為主流的當下,你的作品似乎一直與當代藝術的大方向格格不入。這是你有意的選擇或堅守嗎?
毛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天性,順其自然。如果藝術關乎你的理想,那么它和當不當代就沒有必然聯系。很多藝術家和他當時所處的時代也沒什么關系。是否當代不是衡量藝術價值的惟一標準。
人物周刊:1995年,你畫了《青年郭力》,副標題是“緬懷德拉克洛瓦”。
毛焰:我是古典情結非常濃重的人。法國的德拉克洛瓦、西班牙的戈雅、德國的丟勒以及荷蘭的維米爾,這4個畫家是我一生的摯愛。他們的高度令人敬仰,是我精神上的指標,我愿意我這輩子的繪畫都是向這些大師致敬。在他們的作品面前,我覺得藝術家的個人性并不是那么重要。我曾經看過弘一法師抄的一個佛經,最大的體會是,他肯定不是在寫書法。那么大的一個佛經,他寫的所有字都是一個字,每個字沒有任何區別,一絲不茍,工工整整,沒有去表現所謂的“書法的魅力”,或者對經書的感悟。過度證明自己是很可悲的事情。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非常沉靜,在生活中你是個沉靜的人嗎?
毛焰:生活中我并不是一個安靜的人,相反,甚至可以說很放縱。只有進入繪畫當中,我才會沉靜下來。
人物周刊:這是一種克制?克制在藝術中重要嗎?
毛焰:克制在藝術中是最重要的東西。你可以在局部迸發出感性的力量,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你需要某些恒定的東西。不要輕易地去追求所謂藝術上的快感。
人物周刊:你畫畫時的狀態是怎樣的?
毛焰:泥沙俱下,五味俱全:沮喪、失落、敏感、暴躁、痛苦、孤獨、寧靜、自我陶醉、自我滿足。
人物周刊:對參展和賣畫,你似乎都有所保留?
毛焰:為展覽去畫畫是一件備受折磨的事,出于商業考慮就更令人窒息。不賣畫對我來說是一件太經常的事。我相信,藝術家和收藏家之間是有緣分的,藝術家不是為了賣才去做一個作品。錢很快會花完,作品卻看不到了。我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放棄。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