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畫”在拍賣場上實在難得一見,但各大拍賣公司卻都有類似的單元甚至專場推出,實際上已不再是一種美術史的概念,而成為某種藝術風格的標志。北京匡時副總經理尤永認為這就是問題的本質:這種劃分只是為了市場銷售,與藝術的商品化有關。
“老油畫”相當于宋元書畫
什么是“老油畫”?尤永認為這是上海行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1949年前的中國早期油畫,從第一代留洋畫家徐悲鴻、林風眠等開始已有100年的歷史。這些油畫與傳統水墨不同的,不僅是一種新的技法、材料、語言,還包括觀察世界的方法。那是美術史上最值得注意的部分:當時畫的人很少,能留下名字的不超過30人;經常露面的不超過15人;經過多年巨變,不管大小名頭,能留下原作的很少。如龐熏琹,一生經歷了抗戰、內戰與文革,作品多次遇到滅頂之災,去世前又把作品全部捐掉。劉海粟、徐悲鴻等都是這樣。他說,從這個意義上看近幾年的拍賣,真正的“老油畫”沒幾張,好比是書畫中的宋元作品。
他認為,只要是“老油畫”,不論是什么內容與樣式,今后都會很珍貴。因為收藏講究完整性。這個完整性就是美術史的概念。從徐悲鴻開始能收全的、能在油畫領域拿出藝術史上的完整名單的個人藏家,中國還沒有,公立的美術館也只有中國美術館獨此一家。至于收藏中講究的重要性與獨特性,也就是評估藏品有什么意義與價值,這更是許多藏家忽略的。比如王薇的“紅色經典”收藏可謂收藏的獨特性范例,那些作品都是在當時的舉國體制下創作的,有點像西方古代的宗教畫,非常有意義。王薇用高價搶購的方式比較迅速形成了“紅色經典”的收藏。相比之下“老油畫”就很難,市場上高度稀缺,現在能把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與顏文梁這4個人的作品收全的就很少。
“老油畫”大多是拍過的
他認為,由于“老油畫”太稀缺,以后在拍場上露面的很可能都是已經拍過的。如這兩年上拍的常玉的作品,過去大部分在法國都拍過。如匡時春拍的劉海粟《裸女》,2004年就在東方國拍拍過,成交價拍到286萬元,他的《圣楊喬而夫瀑布》拍到571.2萬元,2005年在香港蘇富比拍過,成交價剛過200萬元;還有一張《花港觀魚》,也在上海嘉泰拍過。他透露,秋拍會有非常好的關良的作品,也是過去拍過的。就像頂級的瓷器,都是拍過的。
“老油畫”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如常玉的價格很貴,但他是“老油畫”里能出全集的唯一一個。這是有道理的:著錄清楚價格就會很高,類似的如趙無極、吳冠中都是這樣。這對市場來說很重要。這也說明中國公共收藏、展覽、出版的不足,造成“老油畫”收藏的困難。他又指出,今年春拍中有一張林風眠的作品,上海人美1979年曾經出版過,就好比中國書畫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著錄過,結果成交價只比一般作品貴一倍。過去書畫也是這樣,但現在要貴5到10倍。未來老油畫也會如此。
“經典”風格久經考驗
至于作為風格類型的“老油畫”,尤永認為實際上是一種“經典”,如陳逸飛不斷創新高,已經成為有錢的新買家必買之物,需求旺盛。還有吳冠中,以及海外華人追捧的趙無極、常玉,情況也是如此。一方面得到新買家的認可,覺得總得有一張,缺一不可,成為一種身份的標志;另一方面有量,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說到剛剛去世的吳冠中,他認為吳冠中的去世在拍賣場上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他過去的市場認可度就很高,價格也很高,秋拍后也許會有上揚,但會比較穩定。
他還指出,如同經濟危機中那些市場表現穩健的藏品,寫實派繪畫也受到收藏家的歡迎,今后會有更高的價格出現。他強調那是買家用人民幣投票選出來的。如其中的王沂東、艾軒、楊飛云、李貴君等,共同的特點是不光畫得好,而且久經拍場考驗,有的有20年以上公開市場的交易基礎,他們的高價不是5年里短時間突然爆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