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洋
如何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一直是藝術從業者思考的問題之一。很多人認為,藝術離自己很遠,藝術品只是高端消費品。對此, “new patrons”(新顧客)項目總監楊-圖羅夫斯基認為,即使在藝術已非常普及的歐洲,存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很多。只有讓公眾參與到作品創作中,藝術才能做到真正的普及。
記者:“新顧客”是一個怎樣的藝術項目?
楊-圖羅夫斯基:“新顧客”項目在20年前起源于法國。該項目使當代藝術、公眾以及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據我了解,中國的很多公眾認為藝術與自己的距離很遠,其實在歐洲也經歷著這樣的過程。雖然市民在公共場所能夠看到很多藝術作品,例如大型雕塑等,但他們可能并不接受這樣的作品風格,甚至有人會抱怨為何要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創造這樣的東西。
因此,“新顧客”項目要讓社會生活中的每一位公民,無論年齡、工作的差異,都有機會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來。
記者:該項目由哪些部分組成?
楊-圖羅夫斯基:“新顧客”項目由三部分組成:公眾、藝術協調人、藝術。首先,公眾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希望通過藝術手段或作品進行表達和排解。此后,公眾找到“新顧客”項目第二部分的藝術協調人,他們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藝術形式規劃,最后找到合適該項目的藝術家進行實施。
此外,藝術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是進行主觀的創作,會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共同完成一件藝術作品。
記者:提到德國藝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抽象藝術”或是“表現主義”、“新表現主義”,這些藝術形式對于公眾來說很遙遠。您認為,德國公眾是否會接受“新顧客”項目?
楊-圖羅夫斯基:讓公眾接受一種看似遙遠的藝術形式確實有難度,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但是,公眾能夠參與作品創作,可能會縮短他們接受藝術的距離。在整個“新顧客”項目實施過程中,藝術家與公眾在不斷協商、探討后,形成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公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與朋友、鄰居更好地探討藝術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自我成長,最終將形成一群對藝術有概念和認知的藝術愛好者。
記者:“新顧客”項目是通過怎樣的形式運作的?
楊-圖羅夫斯基:該項目根據公眾的不同需求,將呈現出不同的藝術作品,可能是裝置作品或環境改造等。例如,法國馬賽的一家癌癥治療醫院,病人去世時,家屬、醫生非常悲傷,他們需要一個空間排解自己的情緒。因此,他們找到“新顧客”項目,協調人為他們選定一位意大利藝術家,在與醫院的醫生、家屬、病人協商后,他將醫院的房間布置成“沉思之屋”,用藝術的手法排解悲傷。
記者:對于整個歐洲來說,該項目是否只在法國和德國實施?
楊-圖羅夫斯基:目前只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主,但意大利、瑞典、英國、比利時等都開始有一些零散的項目在進行。
記者:“新顧客”項目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進行創作,藝術家是如何選定的?
楊-圖羅夫斯基:藝術家是根據不同的項目進行選擇的,主要由協調人選定。協調人中很多都是藝術相關人士,例如美術館館長及藝術資深人士。他們能夠更多地接觸有想法的藝術家。同時,藝術家與公眾的溝通能力也很重要。
記者:據了解,“新顧客”項目需要付費,費用大概在怎樣的范圍內?
楊-圖羅夫斯基:以德國“新顧客”項目為例,在藝術家實施項目之前的費用均由法蘭西基金會支付,費用約為15萬歐元。藝術家具體實施項目的費用由公眾或贊助者支付。
記者:您提到“新顧客”項目中很多是公共環境改善方面的藝術作品,該項目是否針對個人?
楊-圖羅夫斯基:“新顧客”項目基本只針對公眾群體。藝術不應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藝術應該融入社會。
記者:“新顧客”項目是否會在中國實施?
楊-圖羅夫斯基:有這種可能性。我認為,藝術與社會是相互需要的。隨著中國公眾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也將用藝術手法解決身邊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記者:“新顧客”項目作為公眾藝術,能否成為當代藝術的新走向?
楊-圖羅夫斯基:“新顧客”項目只是藝術世界中的另一個方向。我們不追求藝術的最終成品,而是享受藝術的創作過程。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環境?
楊-圖羅夫斯基:近幾年,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走向國際藝術市場,并創造出很多高價紀錄。目前,中國當代藝術正處在轉型期,除了看到頂尖藝術家外,我更關注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創作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在進行如何使藝術創作更代表中國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