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博彥
798是位于北京東北角的上世紀50年代新建工廠的命名,之所以會被大眾所熟知,是因為它和舉世聞名的藝術區聯系在了一起。本世紀初期,借著閑置的廠房和低廉的房租,再加上北京作為首都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一些藝術家紛紛把這里作為自己創作的工作室,隨后便有了以798命名的藝術區。名噪一時的圓明園藝術村因為拆遷而成為了歷史,相對于遠離市區的宋莊,這里顯然更具吸引力,隨著藝術家的增多,各種展館、藝術機構靠著靈敏的嗅覺也紛至沓來,798儼然成了藝術的世界。如今的798藝術區游人如織、畫廊林立、展覽匯聚,在迎來一片繁榮的同時,也被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所詬病,798到底發生了什么?
藝術和商業向來就是一個矛盾的體,一方面是藝術需要迎合商業,藝術家不是神仙,他也要吃飯,也要養家糊口,而藝術家謀生的手段就是手中的畫筆,就是自己的作品。作品要被觀眾所認知,要能夠創作價值,除了自身的創作技藝外,商業的運作也是必不可少。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時代里,任何的事物都難以逃離市場的掌控,借著商業的運作,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被展出、被收藏、被拍賣,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典型標識被用于商品開發和廣告宣傳,從自己的作品中藝術家獲得了豐厚回報,回報所得又可以更好的投入藝術創作。另一方,藝術又在刻意回避商業,藝術品不是工業時代的復制品,是藝術家個人修養和藝術造詣的物質載體,更多的在體現一種精神性,這一特性就要求藝術家在創作是要有獨立的思考,而名利的誘惑使藝術家很難獨善其身,沒有一個藝術家愿意自己的作品和赤裸裸的金錢放在一起。798正是商業與藝術這一矛盾體的顯著體現。
各種展館和藝術結構的背后是全球化的資本財團,是一種全球化的商業運營模式,沒有哪種商業模式是不尋求任何回報的,藝術在它們那里成為賺錢的工具,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也左右了藝術的發展方向。它們的進入嚴重積壓了藝術家的創作空間,那些付不起高額房租或者厭倦商業喧囂的人只能悄然退出,另尋它地。798是因為藝術家的大量聚集而名聲鵲起,但他們迫于無奈而悄然離去時,剩下只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片繁榮,他們完成了經濟社會所賦予的使命。當我們走進798,如果看到的只是那鱗次櫛比的畫廊和層出不窮的展覽,798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區了,或許更適合稱之為藝術公園或展覽中心。
在這種背景798自然會少了幾分嚴肅性,幾年前在那還可以經常看到一些嚴肅性強的系列大展,和圓明園時期的一樣,藝術家也在用自己的作品竭力表達著他們對藝術對時代的感悟。在他們眼中798依舊是創作的樂園,如同當初的圓明園藝術村,沒有了商業和名利的討擾,他們只是一群藝術夢想而生的人。商業大潮的席卷讓這一切成為過去,在金錢充斥下誰還能兩耳不聞的獨立作畫,當作品從來不曾被商業問津時創作者本人也會感到焦慮,當被畫商媒體追著跑的時候又有哪些人能夠不為所動。商業讓藝術家從798退去,商業也藝術家純凈的頭腦亂了方寸。之前可以互相探討的彼此,被商業隔離開來有了大牌與小眾之分,而現在的798不過是他們為商業而展現自己的場合,縱使需要學術,那也是商業使然。
我們不反對商業化,畢竟是商業的繁榮改善和提高了大眾的生活,但對于藝術而言,過分的商業化往往會使它偏離了本質的價值。對于一個社會發展程度的衡量,不光要看商業,看GDP,還要看軟實力,看整個社會中人們的文化取向和審美素養,而藝術正是是塑造社會價值觀和精神風尚的重要載體。藝術不僅需要商業,更需要一片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