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林
余光中 (當代臺灣詩人與散文家)
古人畫廬山只能仰望巍峨,今人卻可從飛機上俯視山水,甚至可以從衛星云圖和火箭攝影“回頭下望人寰處”,視覺經驗已大為開拓。今日的國畫家如果仍用古人發眼光來觀自然,那就的泥古不化,難以自立。劉國松的畫面俯玩山水,卻是合乎時代的新視覺經驗。等到進入太空時代,他的畫面赫然也呈現逼近的月球,和地球風起云涌的形弧形輪廓,其間的比例卻屬于哲學,而非天文學。于是畫家把他的觀者再次提高,去面對赤裸裸的宇宙,其地位介于神與太空人之間。至此,劉國松的畫境真的是巧窺天人之際了。
水天中 (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
1983年,劉國松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內地美術家對他的繪畫有了整體的認識。那種“新奇”的畫法立即引起熱烈的討論,而且贏得相當廣泛的贊譽。雖然當時有不少人將他的畫視為旁門左道,但總體反應的驚奇、贊嘆超過懷疑、否定。從那以后,劉國松的繪畫風格又有所變化,內地美術界對他的藝術思想也逐漸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隨這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追隨模仿劉國松畫法者已遍及南北各地,以至于在談論中國繪畫的現狀、前景與問題的時候,劉國松已經成為代表著某種趨勢的象征。
約翰·甘乃德(John Canaday)
藝評家、《紐約時報》藝術主編
劉國松是一位使傳統的中國山水畫與現代抽象觀念融為一體的不屈不撓的代表者。他那種蘸滿墨與顏色掃帚似的筆,使整張畫紙充滿著活力;海、山與河谷在畫中若隱若現,畫面上處處像似已被重壓和力量扯裂而打開的許多裂縫——其實這不過只是拼貼而已。總之,每一個細部都是非常優雅的。(《紐約時報》1967年1月21日)
李察·富納(RichardEFuller)
美國雅圖藝術博物館館長
我認為,劉國松是今日中國的領導藝術家,他那極具原創的水墨反映出中國古典傳統在非具象布局上的表現,并提出對山水和大自然力量的抽象的解釋。他以極大的生命力去把新的與舊的結合在一起。(《序文》1968)
蘇立文(MichaelSullivan)
美國史丹福大學美術教授
到了1963年,他的風格已經變得異常的洗練而微妙;水墨、色彩,甚至于那綿紙與紙筋,都成為工具,創造了無限明亮深邃的影像,和克蘭因以及馬澤威爾畫布上那種生硬晦暗的姿態完全不同……
劉國松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探勘開完這條新的礦脈,我們無法肯定。現在一個新的階段可能正萌芽。同時,他已經創造了一個影像,中國的技巧,宇宙的意義;而他的視覺也已擴大了我們的眼界。像這樣的一位畫家,我們還能有何企求呢?(《序文》1970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美術史教授
劉國松怎樣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繪畫,以及其所達到的程度,這些都是幾乎所有寫他的作家所曾思索到的問題。以廣泛的歷史觀點來看,這些問題中必然存有一種意義:就是劉國松屬于一個大運動,而這個大運動是未來藝術史家毫不疑惑地公認為20世紀后期的一個支配性的運動。……60年代初期,劉國松在經過早期對中西風格的模仿性探索之后,對“新中國”的模式便定出了一個具有創作造而有意義的看法。(《序文》1980年)
王伯敏 (當代畫家)
劉國松解放了自己的思想,他暢想著世界的日益發展,暢想著自然界在今后的更多變化,也根據航天科學家所得到的形象資料,暢想著天體的變幻以及人類今后的動定與行止。就時間而言,他暢想著世界的未來、藝術的未來、繪畫的未來。他的許多想象,更多的是以現代科學為根據,但也有不少樸素想法,與中國神話以至劉國松小時候喜歡看那種武俠小說中的想象有關系。劉國松的想象,都還屬于東方人所具有的思想。
王魯湘 (評論家)
他意識到一個東方人無法步武西方人幾千年科學與幾何訓練過的心智與手眼,所以他放棄了幾何感的“硬邊抽象”,也放棄了較為硬性的油畫材質,回到東方,回到道禪精神哺育的宇宙生命意識,回到大道混一,不皦(沒有明晰確定的幾何邊界)不昧(但也并黑暗蒙昧),在“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恍惚境界中,去諦視,去聆聽,去把握那夷希微妙的神秘變化。也許正是出乎對“道之為物”不可捉摸的敬畏之心,劉國松越到后來,越是放棄了一個創造者的主動權,他把創造過程中的自動性讓給了自然,他只是作為一個配合者,以“不將不迎”的姿態,致虛極,守靜篤,諦視和聆聽這個“天人合一”的過程,最后以“道心惟微”的靈語,以詩心朗照自然的賜與,把恍惚之中的象呈現于楮素之上。他的這個創作過程,頗似道士的扶乩。劉國松作品中濃郁的東方神秘主義,并不僅僅由于其意境與行色,還由于其創作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