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攝影展現場
木材、金屬等建筑廢料組建的巨型通道在漆黑的展廳里隱隱呈現,散發著人們并不陌生的“污染氣體”的味道。4月21日,史金淞的這件名為《過去》的巨型裝置在今日美術館展出。從黑暗中走出來,完成了好奇的探索,擺脫了“毒氣”的侵襲,每個觀眾的臉上都流露著一絲笑容。“您怎么理解這件作品?”“剛走出來,有點暈,還沒來得及想呢。”栗憲庭的第一感受與其他觀眾并無不同。
兩天后,同樣是在今日美術館,奔馳汽車、時尚攝影、影視明星構成了另一場完全不同的展覽——陳曼攝影展。除了新推出的展覽作品《五行》和《四大天王》,攝影家的合作雜志以及Mercedece Benz、GUCCI、L'OREAL、CHANEL等國際品牌也被人津津樂道。
一個在暗室里,一個在聚光燈下;一個看起來會賠錢,一個看起來會賺錢……進一步比較也許會顯得“市儈”而“牽強附會”,但這有時又是人們形容當代藝術的慣用詞。而在這兩個展覽的策展人——關注和推介中國當代藝術近20年的凱倫·史密斯看來,看清“復雜”是認識當代藝術的第一步。
感興趣是第一位的
記者:您策劃一個展覽,在選擇合作者上有什么標準?
凱倫·史密斯(下稱凱倫):有時候發現作品很有意思或者藝術家在真誠地苦思冥想一個問題,我幾乎全憑感覺作出判斷,然后就會尋找機會把展覽做出來。但我不太愿意和商業畫廊合作,而更愿意選擇一個公益性的機構來做展覽,這樣可以避免商業上的擔心。
記者:陳曼的展覽在運作上看起來商業氣息也很濃,“商業上的擔心”意味著什么?
凱倫:這不是同樣的概念。商業畫廊本身就是依賴商業運作的,這無可厚非。他們會有明確的藝術家和客戶定位,但這些并不一定是我感興趣的。比如做裝置或者影像,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在商業畫廊做起來就會比較麻煩。
陳曼作為一位職業攝影師,很早就進入了商業的圈子,并獲得了成功。這次的區別是展出她感興趣并傾心投入的藝術創作。對展覽的商業贊助和畫廊的商業運作不同,當然這種關系仍然是復雜的。
記者:商業化需要吸引人,但當代藝術的裝置作品又常讓人費解。
凱倫:我并不認為史金淞的作品有多么費解,它營造了一種讓人感到潛在危險、好奇和猶豫的氛圍,作品命名“過去”,本身就具有動詞和名詞的雙重內涵。
有一次我去他的工作室,經過北京的五環到六環,發現有特別多的賣廢品材料的地方,他們會把廢品分門別類:木頭、瓶子、鋼材等等。這些是城市拆遷和建設背景下的獨特景觀,而在城市建設中,地下的各種通道則會給人帶來某種不安全感。史金淞把這些不同類型和規格的廢料進行了重組,用“過去”打造了一個通向未來,卻讓人感覺有著潛在危險的通道。觀眾是否愿意在黑暗中走過去?這種現場體驗不需要太多解釋。
資本對藝術的影響不可避免
記者:策展人對展覽的作用是什么?
凱倫:不斷發現藝術家、發現作品,特別是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去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藝術家在創作中會有困惑、會提問,策展人同樣也會提問,這是一個互動過程。
有時候策展人的名字會在許多地方出現,有些展覽,特別是群展,人們最后只記住了策展人的一個名字。如果展出的作品成功,你可以說這個策展人有一點點水平;如果只是掛一個策展人的名字,那這個展覽就沒意思了。我希望自己給人的印象是總在不斷發現,沒有重復做過同樣的展覽。
記者:從1992年到北京以來,您與不同年齡段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有過合作,今天被人們熱捧的似乎還是那些“老人”,年輕藝術家也許會有所抱怨。更深層的問題是,當代藝術的成功是否由資本塑造?
凱倫:今天的當代藝術在資本全球化中已經被市場掌控,這是一個事實,中國也不例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家是帶著“中國”這樣的背景和身份走出去而被接受的,今天年輕人的發展背景已經不同。一方面是美院擴招后,學生人數快速膨脹,另一方面社會開放,人們覺得當代藝術有了合法性,除了798、M50這樣的地方,現在年輕藝術家在國外美術機構參加展覽也不是新鮮事了。
藝術家需要生存,需要有人收藏他的作品,在這一點上,如今中國的年輕一代藝術家與外國藝術家一樣。但回頭來看,其實成功沒有那么容易,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沒有畫廊,藝術圈里偶爾有些互動,90年代才有外國人逐漸介入一些展覽。所以說,年輕人的困難也是正常的,這是對藝術家的考察,看你能不能堅持,是否真正有投入藝術的愿望。
美術館應參與當代藝術評價標準的建立
記者:許多“當代藝術”不易理解而且讓人覺得技術含量不高,一件作品有沒有價值究竟誰說了算?
凱倫:的確,我們會看到有些人把當代藝術的ABC拿過來組合、模仿,但卻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同時,中國普通觀眾對后現代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有一些困難或障礙,但如同T臺上的服裝表演,并非每個人要那樣去著裝,卻仍然愿意欣賞。想象力需要一個釋放的空間。
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混亂在于沒有建立一個評價的標準,而美術館應該發揮這樣的作用。現在美術館生存很難,有人租你的空間,你就要調整自己的項目,你拿了他的錢,就不能告訴他作品水平不夠,美術館沒有辦法定藝術的評價標準。美術館展出的作品都是好的嗎?如果不是,那么人們就不知道該相信什么。
記者:美術館的品牌和影響力其實和國家文化的建設密切相關,恐怕不是短期內能夠建立的。
凱倫:我想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中國政府應該進一步支持美術館的建設。特別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應該有一些值得中國人自己驕傲的美術館,像泰特現代美術館幾乎是人們到倫敦一定要去參觀的地方。
當然,也不是說今天有一個決定,明天標準就可以建立起來了,學術影響需要逐步建立。在國際背景下,美術館本身的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當然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古根海姆美術館不是也做過阿瑪尼的展覽、摩托車的展覽嗎,其實所有人都在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