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左右腦分工的緣故,人們常把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感性形容為左與右的關系。但其實,科學與藝術從沒有嚴格的分水嶺,它們最初都源自人類的想象力。近日,第121期新民科學咖啡館暨第七屆科學與藝術講壇走進上海師范大學,三位滬上創意大師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各自關于科學與藝術的奇思妙想,并紛紛表示:科學與藝術本就應該常常跨界,不分你我。
鹽和胡椒有“美丑”
在日常飲食里,鹽和胡椒是最普通的佐料,人們似乎從不會在意它們的美丑。但在顯微攝影中,鹽粒和胡椒粉可以被放大幾百倍,露出“猙獰”的面目,令人難以入口。但若再加以剪輯組合,它們又可能美得讓人舍不得吃。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中國商務廣告協會副會長金定海坦言,生活是一團麻,經常遇到左右為難的事,既要聽從理性又要遵從感性。“人們的衣食住行中,太多專業知識與直覺習慣是矛盾的,誰也不會看著化學配方燒菜吃飯,也不會按照方程式做運動。”
金定海認為,從思維方式而言,科學與藝術并不矛盾而且可以互補。在思維上執于一端的人,可能是科學怪人也可能是藝術瘋子。
科學也需要想象力
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分工是不同的:左腦主要完成語言、邏輯、分析等思考、認識和行為,而右腦則負責直觀、綜合、幾何等思考認識和行為。因此,有一種說法──“科學家左腦發達,而藝術家則右腦發達”。九木傳盛品牌推進機構董事長、上海創意設計中心首席策劃大師邵隆圖說,其實,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才是“雜而優”。科技融入文化以后,科技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在文化中結合科技,文化則被注入新鮮的活力。
科學與藝術,何不常常跨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理事蔣昌建說,“人們常常說‘術業有專攻’,卻忘了后面還有半句話‘觸類可旁通’。所有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實驗,前提是假設。科學家缺乏想象,成不了偉大的科學家。”他風趣地鼓勵年輕人只要有愛和熱情,不妨打破條條框框,在法律等允許的范圍內,有一些出格的想象和嘗試。
馬丹 董純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