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與接受疏離,生產與消費失衡,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繁榮的背后不乏隱憂——文藝創作的癥結究竟何在?
追溯和總結近年來文化發展的脈絡,我們不難發現,在當下文藝創作中,存在著十大惡俗現象,它們分別是: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質、近親繁殖、跟風炒作、權力尋租、解構經典、閉門造車、技術崇拜、政績工程。正是這十大惡俗現象,阻礙著文藝創作的健康發展。
中國的文學藝術,不缺少故事,而是缺乏表達;不缺少能力,而是缺乏責任;不缺少資源,而是缺乏靈性;不缺少資金,而是缺乏生命。“在相當多的劇作中,我們看不到藝術家的個人沖動,卻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顯痕跡,看到賺錢撈錢的強烈欲望和非審美的功利欲望沖動。在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的指令下,在高額酬金的驅動下,把文藝創作的過程變成了按編劇技巧剪輯素材的技術加工。”毛時安感慨。
音樂也是如此。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們的歌詞創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恍惚時代”。“創作群體恍惚、受眾群體也恍惚;電視媒體恍惚,紙質媒體也恍惚;專家和大眾一起恍惚。”詞作家宋小明說。在某種意義上,歌曲創作是容易展示人的價值的藝術形式,從業人員很多,歌曲創作沒有門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領導介入、長官意志最容易在這里萌發,政績工程、形式主義也最容易在這里泛濫。
魯迅曾經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它總是不經意地表現出國民精神的狀態。我們今天文藝創作失去信仰、失去靈性、失去判斷、失去方向,是整個民族缺乏想象能力、缺乏自由精神、缺乏思考意識的表現,這是當下文藝創作的最大危機。有人評價,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在某種程度上,某些藝術門類已經迅速成為“人傻、錢多、速來”的“產業行業”。
“早幾年有一臺幼兒節目,把演員打扮成一模一樣,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讓嘉賓猜哪個是男孩,哪個是女孩,嘉賓評說‘好性感’,觀眾則集體發出笑聲,這是一種麻木的笑。笑聲如同一把利劍,可以激發民族氣節,也可以殺死民族精神。”電視評論家曾慶瑞說。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王貴勝教授曾經對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進行了一項統計,結果令他震驚。在92部獲獎作品中,他發現,“其中救災主題2張,農民工主題1張,歷史題材4張,農民生活2張,解放軍生活8張,少數民族生活10張,花鳥畫21張,山水畫27張,城市生活7張,其他7張。這個小統計,折射了當今美術創作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即回避重大深刻嚴峻的現實主題。”美術創作中缺乏理想、缺乏價值,形式化、矯飾化、娛樂化、波普化的傾向,恰是我們文化藝術的一個剖面。文藝創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藝批評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擔當,文藝工作者對重大問題失語、無語甚至胡言亂語,這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
2. 健康豐富的文化樣式必須多元一體、多樣共生。當下的文藝創作缺乏源自文藝家內心的沖動,功權名利的干擾是文藝創作的最大障礙。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各種觀念風云激蕩,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在這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結構、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大闊步往前走的時候,出現了批判現實主義,比如說法國的杰出作家巴爾扎克,一生以無數作品對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做了記錄。”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莫林虎教授說:“30年來,中國發生了多少波瀾壯闊的事件,但是我們的文學作品有幾個能夠表達出來,引發我們深刻思考?”
兩個世紀以前,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中感慨:“逃避這個世界,再沒有比從事藝術更可靠的途徑,而要想與世界緊密相關,也沒有比藝術更有把握的途徑。”文學藝術原本是一種棲居著人類心靈活動的文化樣式,而今天,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在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物質化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世界體系的坐標,也找不到自己在社會框架中的位置。
“截至目前,所有中國作家的經驗當中幾乎同時包含了三種經驗,對應三種經濟體制。”作家李洱說:“一是計劃經濟,二是市場經濟,三是全球經濟,三種經驗互相沖突,尋求表達,但是,這三種表達對于中國作家來說困難重重。”據不完全統計,今天我們各級專業作家不到10萬人,僅盛大文學網站注冊寫手的總人數就超過130萬,他們的寫作規則和傳統文學的寫作標準迥然不同,他們的讀者是初中生、高中生,乃至部分大學生,而這些人正是我們可以望見的未來。從文學的衍生方式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今天這個時代,文化認知的共識正在發生破裂。一方面,主流文化、傳統美學在空洞地發出聲音;另一方面,爆炸的信息卻令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日趨萎縮,內容空洞蒼白、語言殘破模糊、敘事軟弱單薄、文本瑣碎庸俗的文藝作品日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