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藝術家需要多少好友?Facebook的好友數量限定在5000以內,但這并有阻止許多藝術家發布信息來超過這一上限。今天,有一些藝術家已經完全融入到Web2.0這個世界里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社交網站變得熟悉,藝術家也開始進入到這些在線交流方式之中,并且創作出利用了這些新性能的作品。
Installation of “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
“它的潛在價值是無限的,”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 & A)的當代藝術策展人Louise Shannon說,2009年12月他在博物館內策劃了展覽“解碼:數字設計感覺(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這場展覽展出了許多社交媒介藝術的實例。“隨著網絡的不斷壯大,這樣的機會也將呈指數增長。我們現在還僅僅處于冰山一角?!?/p>
“我是以一個非常長遠的觀點來看待它的,”MoMA新媒體策展人Barbara London說。“在利用不斷更新換代的材料與技術方面,藝術家是先驅者?!?/p>
社交媒體藝術就像是一把保護傘,它覆蓋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項目:例如由Twitter衍生出來的行為表演、受Facebook啟發創作出來的畫作、觀眾可以自由參加的線上作品、由YouTube上的海報編制而成視頻等等。“對我來說,社交媒體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任何使用了社交媒體的藝術,無論是把這種媒體當作是一個媒介、一種創作原材料或是社會輿論的一個出發點,”展覽“The Social Graph”策展人HragVartanian說(這場展覽探索了社交網絡對藝術的影響,于去年在布魯克林的非營利藝術空間Outpost中舉辦)?!皊ocial graph”這個詞是Facebook的創始人Mark Zuckerberg杜撰出來的,用來描繪一個關系網絡能被應用于實現各種目標的方式,例如營銷。
Man Bartlett ,“#24hkith”
在一個有形的空間中舉辦一場主要以網絡現象為基礎的展覽本身就是一次挑戰。通過在線視頻聊天軟件Skype,藝術家An Xiao在Outpost的地下室里與觀眾進行了對話,但她假裝她是在洛杉磯。行為藝術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 )的作品“#24hkith”則是通過現場直播進行表演:他邀請觀眾通過Twitter來把“I am…”這個句子補充完整——例如“I am Hungry(我餓了)”、“"I am overly sensitive to criticism(我太過在意批評)”、“I am thinking about my future(我在思考我的未來)”等等。在24小時內,巴特利特收到了1500多個回答,然后他將這些回答大聲地讀出來。“我很喜歡從技術本身去探究我們是怎樣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以及當有社交網絡介入時,這種交流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巴特利特說。
與“The Social Graph”這場展覽所想傳達的精神保持一致,由Benjamin Lotan創建的另一個媒體藝術計劃Social Printshop也對這場展覽給予了支持。Social Printshop是一項利用Facebook用戶的圖片制作海報的服務,每制作一張海報收取費用25美元。在Lotan還是個學生的時候,他就為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M.F.A項目創作了這間公司。“我想說從它的組織、員工來說,這間公司創作的東西更像是藝術品而非簡單的海報,盡管這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Lotan說。他還將自己的實描述為“持續性的表演,關系和網絡都在其中形成了?!彼呀浳藘晌煌顿Y者,投資金額超過了7萬美元,還計劃在今年進一步擴展規模。
Martijn Hendriks,“Untitled Black Video”
“The Social Graph”只是近年來許多展示社交媒體藝術的展覽中的一場。去年在紐約新美術館展出的“Free”,則調查了網絡對藝術家擴展獲取信息的方式的影響。這場展覽的合作方包括riverthe.net——這是由影像藝術家瑞安(Ryan Trecartin)與Tumblr創始人David Karp合力打造的一個社交-博客型平臺。就像詩歌創作中的意識流一樣,riverthe.net充滿了由網站訪客發布的簡短視頻,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來自Trecartin。在展覽中,荷蘭藝術家Martijn Hendriks的作品“Untitled Black Video”(2009)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件作品中,Hendriks收集了網絡上對一部非法視頻的評論,并將它們以字幕的形式放在了一面黑色的屏幕上,觀眾可以通過這些評論自行想象這部非法視頻的可怕之處。
網絡藝術在展覽“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中也得到了顯著表現?!熬W絡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發送的信息、發布的博客文章等等。藝術家和設計師利用了這些人類生活的軌跡,并將‘記憶’用作這些新作的創作基礎,”這場展覽的新聞稿中寫道。在“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的展廳入口出,德國藝術家朱利葉斯(Julius Popp)布置了他的作品“bit.code”(2009),它由一系列可移動的黑白瓷磚組成,按照事先編好的程序進行旋轉,直到組成一些詞語為止。以SAP BusinessObjects Text Analysis這一軟件為基礎,這件作品能夠從新發布的Twitter、博客中收集到各種用到的詞語,然后將其輸入數據庫中并在墻面上拼寫出來?!捌鸪?,觀眾們看不到這些詞語,然后變得很困惑;而當墻面上開始顯示出詞語來時,他們每一個人的表情都很驚訝,在那一刻他們也明白了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獲得了一種非常積極的回應,”策展人Shannon說。
Julius Popp,“bit.code”
“那些從其產生以來就開始利用網絡和新媒體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可以說是對互動式體系及社交網絡非常感興趣。技術不斷在更新換代,而新的應用軟件將越來越多的人聯系到了一起,”展覽“Free”的策展人Lauren Cornell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