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站在他的作品前,地板上顯示出“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專訪9·11事件目擊者、裝置藝術“何處惹塵埃?”的作者徐冰
2001年9月11日,徐冰隔著曼哈頓的河目睹了飛機撞入大樓;2008年回國以前,徐冰在紐約親歷了9·11事件在當地藝術界產生的影響;而今,9·11十周年的時候,他的作品“何處惹塵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將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進行展出。這件作品中,徐冰將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塵吹到展廳,經過24小時塵埃落定,在展廳地面上顯示出兩行中國七世紀禪師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寧靜、肅穆以及灰塵給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這件作品張力的兩端。該作品2004年首展于威爾士,這是它首次在美國境內展出。
談及9·11事件之后的影響,他感覺美國人在面對9·11的時候有一種無奈和失語的狀態,藝術也表現了這種失語,因為藝術本身在這樣一種事件面前顯得無力。
藝術的無奈和失語
東方早報:紐約藝術界當時對9·11事件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
徐冰:在9·11一周年的時候,在紐約做過一個展覽,展出藝術家對9·11直接反應的一些作品。這個展覽在我看來在藝術上并不是那么精致和成熟。
其實,面對這么大的一個歷史事件,藝術家用藝術其實是很難面對的。藝術語言或者藝術本身在這樣一種事件面前顯得無力。所以我不是特別有興趣在事件中使用太強的符號,表現重大事件、重大論題的東西。包括生啊死啊這些作品,其實是很難做的,因為事件的符號化給你一種很強的不能轉移的方向。所以藝術必須有強過哪怕五十分之一的東西,這其實都是很難的。
另一個原因,我感覺是美國人、紐約人并不那么愿意談論9·11,也可能他們在外國人面前并不愿意談論9·11。我感覺在9·11之后美國人其實是無奈和失語的,藝術的反應其實也表現了這種無奈和失語。
其實紐約藝術圈對于這個事件直接的反應,我是說作品,并不多。因為藝術,很難處理這么大的一個事件。但也有幾件作品是比較強的。
東方早報:能談談給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嗎?
徐冰:比如有一個是燈光作品。他這個作品是在9·11原來雙塔的位置上用探照燈打出兩根光柱直射向天空,頂端是沒有邊界的。一到每年紀念日的時候,燈光就會打開。一到晚上,有很多海鷗,好像在尋找什么東西。這件作品是我看到的關于9·11最好的作品之一,它非常感動人。這幾年可能沒有了,因為全部都在開工建設。
雙子樓毀于自身的能量
東方早報:所以實際上美國藝術家更傾向于回避這一議題。因此反映在作品上,對藝術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徐冰:這些影響并不是體現在作品的風格變化和每一件作品本身的變化上。這實際上反映了整個美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情緒受到極大的挫傷。這些情緒最終反映在作品上,即使它們不是談論9·11本身的作品。不只是藝術,包括文學、思維等方面,其實都是受到影響的。
東方早報:包括9·11之后美國在政治方面一些動作,也是受到挫敗之后回擊。
徐冰:包括針對基地組織的報復,以及對于伊拉克的打擊。但是有人說,“基地”組織,伊拉克,炸過了跟沒炸過一樣,因為那里本來就是一堆黃土。這是不同價值觀、世界觀的兩個部分,所以我的這件塵埃并不是在談論9·11事件本身,其實是在談論精神和物質,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之間的關系。什么東西更長久,什么東西更強有力,其實是在談論這樣的東西。
在我看,這兩座大樓是因為自身聚集了太多不正常的能量,被自身能量所摧毀。從物理學上來看,這兩座大樓會在頃刻之間崩塌,也是因為被自身能量所摧毀。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關系的失衡,但本源卻是對自然形態的違背,最后傾倒了這兩座不可一世的建筑物,化為塵埃。在宗教上面有類似的看法,比如佛教和基督教都認為萬物是來于塵歸于土的。塵埃是一種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質狀態,不能再改變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