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
“風、雅、頌”的劃分方式不僅僅是對作品內容的簡單歸類,更涵蓋了關于藝術社會功能和社會禮制的思考與討論。
直至今日,在對一段時期的美術作品進行全面梳理的時候,使用“風、雅、頌”的劃分方法也仍然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因為這種劃分方式不僅僅是對作品內容的簡單歸類,更涵蓋了關于藝術社會功能和社會身份標識(禮制)的思考與討論。在廣東美術館建館15周年之際,以“風、雅、頌”為題的館藏作品展,不僅僅是對館藏精品的簡單梳理和展示,更是要通過這個展覽和對這些館藏作品的特殊展示,從宏觀的角度來討論十五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結構及其在中國當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風”是平民情懷和個人意識的表達,在詩經中, “國風”是周王朝各諸侯國日常生活的再現。這些詩歌只是在生活中表達自己情懷的工具,而對于禮制社會的上層精英而言,這些文字一方面在聚會時可以調劑氣氛。另一方面又給嚴肅地考察民風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在本次展覽“風”的部分,大多數作品都是我們稱之為“當代藝術”的作品,并非因為這些作品都具有更為“當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而是因為這些作品所關注的對象都處在“當代”生活的語境中。
“雅”是文人階層審美趣味的再現。“雅”即“正”,是貴族飲宴時的樂曲。其所關注的內容也從個人的情感表達上升到了更為抽象的層面。本次展覽中“雅”的部分,同樣強調的是美術作品中的審美元素,不需要直接再現當下的生活或社會現象,而可以以一種藝術的語言和形式美感而對現實世界進行美化,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的表現為藝術作品中的美。這種美感同時也不與個人情感相關,相反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強調的是觀眾在觀看時所獲得的一種視覺感官和精神的享受。
“頌”是國家意志和意識形態的突出。對于美術作品在道德層面的社會功能很早就為人所認識,“頌”的作品,選取的是偏向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延續了視覺藝術從原始社會發端以來一直承擔著的主要社會功能。
展覽(廣東美術館開館十五周年館藏精品展)放棄了依據年代或是具體題材進行梳理和分類的方式,而是回歸到詩經的劃分方式,是試圖以一種對藝術結構的宏觀把握,來探討當代中國藝術的構成和社會功能。“風、雅、頌”不存在任何的對立或者高下之分,它們所代表的是對藝術形態與功能的不同理解與側重,同時又是一個健康藝術體系不可或缺的三個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