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現實主義。藝術不應該被框起來,你無法預料我明天會走什么風格。”
如此反對“被標簽”的劉小東卻不是想象中的“特立獨行”者。媒體人葉三曾說:“他是很典型的藝術家,但不會做出格的事,他很得體。”被描述為“得體”的劉小東對此也有自己的解釋,與抗辯“現實主義”的理由相似。
在他看來,社會盛行的藝術家就要調皮搗蛋、反潮流的觀念,純粹就是一種誤讀。“我對藝術家不這么理解,所以我就用我的行動證明我就是一個正常的人,拎著包上班的人,我不會沿著你們認為的藝術家的方向去把我自己反常態。”
抱著如此“反常態”的想法,藝術家劉小東反而呈現了一種普通人的“常態”。而這種“常態”的氣質也有跡可循,劉小東最初走向藝術道路,就是本著生存的目的。
“就是民間的想法,要有一門手藝。那個年代,你沒有手藝,就要上山下鄉,或者進工廠當工人,上大學的機會,對小城鎮來說,很小。” 1990年,他在美院附中任教,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兩米寬、五六米長的畫室居然被畢業兩年來的畫作塞得滿滿當當,他已經沒有辦法找到自己想看的作品。
“但真想看看,于是就有了一個沖動,就是要辦展覽。”父親幫他借了5000元錢,在美院的美術館里辦了當時青年畫家群體中的第一場個人畫展。一夜間劉小東就出名了,他被看做當代青年畫家的代表。
“名”往往是和“利”聯系在一起的。劉小東的作品受到市場狂熱追捧,2008年油畫《溫床NO.1》拍賣出了5712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據其官方網站統計,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作品共有11幅。
投資電影《三峽好人》的劉小東喜歡用電影的角度看自己的畫。“你想要表達的內容太多,可是你的事業就這么窄,就會很矛盾。這時候拍電影很合適,它就等于全方位都能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