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圖索驥與惺惺相惜
近年來,學術界及藝術界對于藝術家的手稿、素描等獨立藝術價值的認識愈加充分,雖然與油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存在較大落差,但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或藝術行家會認為手稿和素描的藝術價值和魅力會低于一幅油畫作品。今年7月,李小山館長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專門參觀了他們的藏品室,泰特美術館的檔案館館長Adrian Glew先生將他們珍藏的部分培根手稿拿出來,并告訴李小山館長,這是泰特的非常珍貴的藏品,具有很高的價值。眾所周知,素描、習作、草圖、甚至是涂鴉,是孕育所有偉大油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的胚胎,正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這樣的大師,除了一些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他們的素描、習作的欣賞、研究價值也是人所共知的。
但本次培根展現場,少部分“專業人士”與“批評家”即使面對展品,表現出無動于衷、甚至不屑一顧。他們堅持認為只有“油畫”或者拍出高價的“代表作”才具備藝術價值。本次現場展出的大量繪畫、素描、手稿、現成品上繪畫,在極端者看來更是毫無價值的垃圾。但有趣的是,培根自己的態度與這類觀眾恰恰相反,生前他對待自己拍出高價的作品是這樣評價的:“很好,這些垃圾終于可以掃出‘馬廄’了。”由此可以看出,培根對成品與手稿的看法恰恰是毫無偏執的。
從此次培根展,亦可以看出國內美術批評界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在對繪畫本身進行欣賞和批評時的失語。本次展覽期間,幾位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包括尚揚老師、尹朝陽老師等在和李小山館長及筆者私下交流時不禁感嘆,他們不愿出席很多畫展的研討會,因為聽不到真正對于作品藝術性的有效解讀和批評,聽到的都是出于文字對文字的接龍游戲,藝術批評與藝術實踐的脫節導致它已經淪為空談。一方面,當下中國的藝術評論和學術研討已經淪為藝術商業化操作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參與者無非借“學術”之名收取費用,為藝術家和作品的漫無邊際地鼓噪吹捧;另一方面,當下中國的藝術批評在嚴格意義的學術層面已經陷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怪圈:即對文化理論和哲學理論不分語境全力以赴的使用、挪用,乃至誤用而不自知,面對活生生的藝術作品卻麻木不仁、啞然失語。這正如按圖索驥的典故:找到的只是癩蛤蟆,真的駿馬出現時卻無法識別。
當下,很多美術理論從業者及策展人亦從未親自從事過藝術創作、展陳設計、以及展覽的視覺呈現,由此暴露出始終是外行的實質。這與當下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也有很大關聯,比如很多人由美術理論本科出生、一直讀到美術學碩士、博士,應該是“學富五車”。可是,這類專業幾乎沒有實踐課程,即藝術創作和實際策展的過程,就讀期間自己也不注意這方面的學習和領悟。那么,在面對一幅具體的繪畫、雕塑、影像、裝置的解讀時,由于沒有對材料的了解、對技法的熟稔、對創作過程的體驗,其評論與解讀注定是從文字到文字、從理論到理論,無法落地。
本次“培根展”的空間分布經過精心設計,分成了幾個單元,由立體空間中的橙色、玫紅、黑色幾種墻面色彩分別對應不同主題。展出的作品則經過精心挑選,都與培根創作的核心主題及內容密切相關。《嚎叫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培根自畫像》、《向梵高致敬系列》、《喬治·戴爾的肖像》等,以及捐贈給南藝美術館的《法國體育報紙上的拳手們》,不勝枚舉。現場的諸多作品和主題讓熟悉培根藝術生涯的觀眾都會感到親切,如對培根而言最為重要和寶貴的模特喬治·戴爾的肖像,他從1963年與培根認識,在1971年《培根舊作展》開幕當天自殺身亡,培根先后為其畫過幾十張側影和側像,這是培根藝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頁。本次展覽的出版物正由南藝美術館學術部與貝瑞·焦爾共同編撰之中,近期出版后將包括很多從未譯介到的研究文章、培根信函、圖片資料等,相信亦會是近年來中國培根研究的一次階段性重要成果。
《戴黃帽子的凡·高獨自在路上》,照相紙上油彩、鉛筆及色粉,712.5px x 812.5px,1955
《在路上嚎叫的凡·高》,照相紙上油彩、色粉及鉛筆,737.5px x 887.5px,1955
這批作品除了文獻與佐證作用外,其實體現出非常強的藝術完整性與感染力,這些都決定了它們本身就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的價值,而并非要依附于任何一幅油畫作品。比如,《嚎叫的教皇》由有力而精彩的筆觸迅速繪成,嚎叫的嘴巴和人物輪廓由鉛筆的線條與線團繞成,在薄薄的色彩中穿行,若隱若現、有力又靈動,可以說其藝術性與完整度并不遜于《嚎叫的教皇》大幅油畫。而《帶帽子的梵高獨自走在路上》構圖簡練,人物輪廓概括而意象化,背景筆觸的方向又賦予單調的畫面大面積色域以動感與變化,這個系列的作品還由于表現性的線條與筆觸使之頗具東方藝術的禪意,展廳現場甚至有書法類的教師在評論其畫作中線條的表現力。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觀念攝影家洪磊先生在現場仔細揣摩每一幅作品后,對于培根處理圖像的方式表示贊嘆。他認為培根這種隨手拈來,將身邊任何一件平庸圖片和影像賦予靈氣的能力實屬天分。尚揚先生則在現場感謝貝瑞·焦爾先生,這些作品讓他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培根。尹朝陽先生也在參觀結束后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分析此展價值。培根不愧被稱為“畫家中的畫家”,對于他的作品產生共鳴與惺惺相惜之情的,不是理論家,而是真正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