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藝術市場一片蕭條之時,賈廷峰走進了798藝術區,開辦了當時藝術區里第一家水墨畫廊——太和藝術空間。5年過去了,這個在藝術市場里走過20年的從業者,用時間證明了他的選擇,用市場檢驗了他的眼力。
聊起“新水墨熱”,賈廷峰冷靜地表示:“‘新水墨’‘新文人畫’這些說法我都不贊同。藝術很難用新舊衡量,只有好壞和品質的高低。沒有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新’就沒有價值,就是一個商業炒作的噱頭。”賈廷峰用“當代水墨”這個概念來代表他的判斷和立場,即有當下人文情懷和關愛的一種藝術語言形式。
一直致力于當代水墨推廣的賈廷峰,最近新動作不斷,已經有一系列的計劃,如準備推出他的首本個人文集,“太和藝術網”也即將改版上線,在全國景區打造畫廊和系列展覽。“今年6月份將首先在廣西陽朔開展,然后陸續到黃山、九華山、白馬寺等地展出,在最優美的環境下看藝術,改變人們對藝術和展覽的固有認識,讓藝術回歸生活與自然”。
選擇藝術家的四個標準
記者:你當初選擇到798藝術區開辦太和藝術空間,對畫廊的定位是什么?為什么選擇那個時機?
賈廷峰:我來798時正值金融危機,而且這里沒有一家水墨畫廊。我們雖然不乏優秀的藝術家,但油畫、雕塑、影像、裝置等藝術均是克隆西方的,話語權在西方人手里。整體來說,我們只學了一點皮毛就去與西方對話是不夠資格的,但水墨可以。當時我就想,在中國的土地上,在798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區,水墨藝術不應該缺席。
那時,當代水墨沒有人關注,我投入了幾百萬煎熬著,不求回報一個勁做展覽,堅持了兩三年。恰恰是那個時候的展覽作品,到今天是數倍的回報。比如李津,當時做展覽沒有人買,我自己全買了,三年時間,他的作品價格翻了8倍。所以說,做事情不要想著投機,只要堅持,上天不會虧待你。
記者:對合作藝術家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賈廷峰:我一直推崇不此不彼,即傳統中生發出來的,本土、當代、新鮮的藝術,既要有中國文化的根性,又要容納、借鑒世界各地的文明藝術成果;既具有當下的人文關懷,還要有自己原創的藝術語言、風格。這是我一直堅持的4個選擇藝術家的標準。
我一方面做給我們同胞看,一方面也是做給國外人看,讓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藝術風格、面貌。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我們也要展現當代藝術家的風采。我不贊成傳統這一關還沒有過就開始搞創新,創新一定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之上的。
我做每個展覽都經過深思熟慮,有時考察一個藝術家好多年,看他的變化、走向,看有沒有發展、創新。不是隨便搞個花樣,我就去推,那樣我對不起我的客戶。正在展出的衲子,我關注了10年,他有非常厲害的傳統功底,構圖、落款又非常現代。他的畫沒有炫技,很安靜,也不是老一套的師古、泥古,完全是當代人的感受。
浮躁考驗畫廊和藝術家
記者:太和推出了一些前期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藝術家,今天的市場已經證明了你的選擇,當初為什么不選擇一些已經知名的藝術家?
賈廷峰:很多人不了解,也不明白我在做什么,其實畫廊的使命就是要發現、挖掘被大家忽略的人。這個時代最好的藝術家,往往只知道埋頭做藝術,他沒有錢做宣傳,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露臉的機會,我們要給他們機會。
現在藝術市場喜歡跟風,誰的名氣大誰的價格就高,這完全是誤導收藏家和消費者,而且某些過于熱衷炒作的藝術家,藝術也經不起時間的檢驗。誰的好賣就賣誰的作品,那不是畫廊是畫店。畫廊肩負著發現和挖掘優秀藝術家的使命,這是畫廊的藝術立場,更是一種文化擔當。
我去年在美國做的“自由的尺度”當代水墨展,百分之八九十的參展畫家是體制外的。國外的收藏家,不看這個畫家是不是體制內的,更不是看名頭,他看的是作品,關心的是藝術本身。這方面媒體也需要正確引導。
記者:在畫廊的經營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誠信缺失,你怎么來維護與藝術家良好的合作關系?
賈廷峰: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多年的問題。中國的大環境,不適合畫廊的生長,更何況發展?現在都比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沒有信仰,沒有道德追求,沒有底線,很容易不擇手段。這個時候,往往就是考驗人的時候,既考驗畫廊,也考驗藝術家。
當畫廊的工作做得很扎實、很到位,藝術家好意思走嗎?他走了還有這么好的平臺來為他服務嗎?所以我合作過的藝術家,有的人走了,過幾年再回頭,我可能就不會再同他合作了。
在國外,最有成就的藝術家才讓人代理,只有二三流的藝術家,沒有地位、藝術成就不行的人,才自己上街頭賣畫,那是很丟臉的事情。在中國很多畫家自己運作市場,這就不對了。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藝術家做好創作,我們做市場運作,這就是分工。社會越發達、越先進,分工就越細。
而且我們有一整套體系運作,包括出版、展覽、拍賣、寫推薦文章等,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還給藝術家生活費用。當然,我們自身也要不斷進步,不然也會被淘汰,還是把自己的功課做足,不斷進步。另外,藝術家的創作如果跟不上,也會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中國畫論尺賣非常糟糕
記者:中國的畫廊運營目前比較欠缺的是什么?
賈廷峰:欠缺的很多,第一個就是對藝術史的認識不夠。包括畫家、畫廊、收藏家和從業者,大家都一窩蜂地追求利益,忽略了精神,藝術品最終是一種精神、心靈的折射。
中國的畫廊特別弱,與自身的修為、知識的積累不強有關系。借用領導人的一句話“打鐵還要自身硬”,自身不行,畫家會拋棄你,藏家也會不信任你。和我一塊來798的,一半以上的都跑了,如果我是藏家,我也害怕。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牽扯到藏家的心,也牽扯到藝術家的創作,我們要給他們信心。雖然中國藝術市場的生態很差,但越是這樣,我們的堅持就越有意義。所以正確的引導很重要,中國的畫廊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記者:你對藏家有什么樣的忠告?
賈廷峰:收藏藝術,我想不外乎幾個標準。一個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宏觀地看當下的藝術家;另外要站在學術的立場,看作品的藝術價值;還要根據自己的狀況量身定做,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輕易投機。一味地投機,很容易被市場捆綁,這樣就沒有了收藏的樂趣,天天被市場搞得心慌,忽略了藝術的審美,忽略了生活品質的提高,得不償失。倒不如靜下來,好好翻翻中國美術史,看看中國藝術從近現代到當代發展的脈絡,多看一些好的藝術作品,了解什么樣的作品具備收藏價值。
記者:你做過雜志、拍賣、畫廊,親歷了這些年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你認為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
賈廷峰:翻天覆地!從一開始的萌芽狀態,到發展,到迅猛發展,到無比混亂,到現在的不斷糾正錯誤、回歸理性狀態,就是不斷地在反復折騰。就是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中,逐漸向規范化發展。另外,我們藝術方面的法制法規太不健全了,包括拍賣法、畫廊業的政策、藝術品稅收等,存在著很多漏洞和問題。
過去大多數人認為收藏是投資,甚至是投機,而不是欣賞、消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消費藝術品了。物質上的富足之后,自然就會關照精神生活,現在正在這個過程中。
現在很多畫家舍本逐末,被市場捆綁,不好好畫畫,一味追逐名利,非常可惜。最近我在寫一篇文章,就是《水墨與江湖》,很多畫家現在變成江湖術士了,原本一些有藝術追求的人也墮落了,讓人看得很痛心。中國畫論尺賣本身非常糟糕,而且有的甚至論寸賣,讓我很反感。這是很沒有尊嚴的,很容易就會想著這一筆下去5萬,一筆下去10萬,而不想創新了,作品也沒了靈魂。太和的展覽在中國可能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從不論尺賣畫,尺寸只是一個相對參照的標準,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才是最終的衡量標準。藝術市場的生態,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唯有人人潔身自好,生態才會逐漸健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