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康
藝術是一種很難界定的敏感體驗。對視聽或時空的表達而言,它有多重可能性。
今天,我們需要與藝術建立更為親近的關系,也需要跨越認知上的多重隔閡。藝術家與觀者之間的共識,是建立在對精神價值的共同認知上的。在中國,成功地運用多元的藝術形式表達和挖掘自我體驗的藝術家,是當代藝術領域的新生力量。很多年輕藝術家在呈現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多元化創作理念的同時,也給當代藝術界帶來了更多有關“可能性”的思考。
事實上,美術館推出實驗與先鋒的展覽,對學術界的反響以及對大眾的影響力都很深。對美術館來說,自身就是藝術展現的平臺,應該是為多元的藝術形式提供創新和探索的平臺,不單單為經典藝術服務,更要為實驗藝術和先鋒藝術鋪路。國內目前有很多針對實驗和先鋒藝術的評選,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總的來說越來越規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今后仍需要一些有成就、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來引導,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藝術判斷和長遠眼光。
當代年輕人的藝術創作與傳統的藝術創作有所不同,他們的思路更為開闊,想象力、創造力更為豐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有新的關注點。先前一代的藝術家更多關注社會的一些問題,年輕藝術家的關注點更多元化,包括社會的、個人的、各種空間的甚至科學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變化。再者,年輕人在創作上更活躍,創作熱情高。我在很多地方看到,年輕人總是最活躍的群體,原以為他們很難做出好的作品,但事實并非如此。雖然在嚴格意義上,劃分藝術創作年齡不是必要因素,因為一個藝術家會經過幾個時期,有的可能在40多歲以后開始,到50歲或60歲左右成就很大,在中國這樣的現象很多,但總要面臨時間的問題。30歲的確是一個分界線。今天,30歲以下的年輕人是最活躍的、處于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對他們的支持肯定會對其未來的創作起到很好的作用。還有一點,中國和國外不太一樣,國外的實驗藝術是社會性的,而中國的實驗藝術都發生在學院。比如2011年中國美協成立了實驗藝術專業委員會、中央美院成立了實驗藝術專業,實驗藝術家在中央美院做實驗藝術展時,這種實驗精神很活躍。除了央美,還有其他很多美院也設置了實驗藝術系。
其實,美術館也在關注這種實驗性、學術性和創造性。比如很多美術館設立了藝術青年獎,這源自于美術館的使命和責任——它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態來引領這種探索,并予以推進。在中國進行實驗和先鋒藝術有很好的環境,學院提供了一種教育體制,美術館提供了一個發生平臺,這些最終都鼓勵了藝術家的探索,鼓勵藝術最本質的力量——實驗精神,并把這種精神放大。
雖然美術館的實驗性和創造性跟普通民眾在意識上還有一定的距離和隔膜,不過美術館可以比較深入地介入到現代人群尤其是都市人群的生活狀態中。同時,在美術館建設的幾次浪潮之后,美術館和城市、現代人群已經形成了一種親密關系,對社會大眾在審美和美學的推廣,正形成越來越積極的、深層次的影響。美術館因為身為非營利和公益性組織,應該把具有學術價值的藝術作品通過教育和推廣的方式來提高大眾審美。今天藝術的學術性,其實就是建立在一個敞開的姿態上,和商業、時尚、工業、品牌形成互動關系。所以,如果說資本和商業入駐會影響到藝術的學術性,而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今天藝術原本的屬性,已經不再是從一個范式發展到另一個范式,而是對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正形成一種鋪天蓋地的深層影響。
在談到“資源”這個概念時,我們最先想到的也許是石油、電力、煤炭、稀有金屬等物質資源,再遠一點會想到人力資源,很少有人會把精神資源當成一種資源,把美學、設計等也當成是一種資源和價值。而美術館作為創造力發生的最初場所,不僅以最為親近的方式來呈現藝術,讓更多公眾理解,也讓藝術從其單一性的趣味與觀眾既定的認知中跳出來。美術館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在不斷地展覽、學術討論中建立起美學傾向,形成多個階層的全民性質的美學態度。對美術館尤其是當代美術館來說,它是一個最具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藝術平臺,美術館因為是一個藝術的發生現場,對當下正在發生和形成的藝術形式有一種培育的義務,這種放大和培育對大眾而言就意味著新的美學創造和藝術理解,對商業而言也意味著最具創造性的無限潛力空間,所以從綜合意義上說,美術館正在通過不斷凝聚、積累和放大的功能形成一種美學的價值資源。
實驗性藝術或者先鋒藝術,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能力的創造和體現,還是藝術家個人與藝術史的對話和私語。一旦把藝術作品陳列在美術館中,面對公眾的目光,它就是公共空間中的一件展示品,它的意義和價值將獲得社會屬性,與每個人建立起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