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埃爾維拉·達米科內(Elvira D’Amicone) 令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著迷的文化 ? 到任何陌生之地旅行,了解當地的文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身心的體驗與陶冶,引人入勝的古埃及文明也毫不例外。而與法老文明同時代的文化,特別是古羅馬和古希臘文化同樣對前者充滿了仰慕之情。從公元前一千年起,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就開始在尼羅河河谷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公元前31年古羅馬人在阿齊奧(Azio)海戰中擊敗了古埃及人并將其并入古羅馬帝國的疆域;再往前三個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就在尼羅河河谷派駐了講希臘語的總督,隨后托勒密(Tolomei)將軍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對于古埃及來說,上述兩個歷史年代具有重要意義:它們標志著一個嶄新的政治文化時代的開始。從此,當地的執政官們講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語言與古埃及幾千年來歷史文獻中使用的語言完全不同。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文字上,還體現在宗教、藝術和生活習俗上,并且逐漸融入到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與此同時,代表法老文明的宗教、風俗和文化也深刻地影響了這些外族統治者,后者在敬仰中學習古埃及文明的精粹,正因如此,法老文化在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統治之下依然延續著自己幾千年的生命力,并被新的統治者賦予不同的寓義,特別是埃及的神靈伊西斯(Iside)和奧西里斯(Osiride)在尼羅河河谷以外的地區受到了普遍膜拜。在羅馬城,埃及的許多文物占據了眾多廣場、廟宇以及私家住宅內的重要空間。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文物的圖片,向讀者展示人類文明史上這一重要的篇章。?法老時代的尼羅河河谷
在托勒密和羅馬人統治尼羅河河谷之前,古埃及文明已經擁有了三千年的歷史和七千年的從游牧文明到農業文明的過渡時期。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古埃及人就已經將石器制作發展到了極致并將其應用于各個領域,古埃及的土地被廣泛利用,并擁有多種食物來源和政治組織形式。公元前四千年末,當地的政治中心及其聯盟體系逐漸統一起來,并形成了法老制,法老在古埃及文中被稱為“neb taui”,意為“兩片土地的主人”。埃及君王的名稱具有非常特殊的含義,兩片土地實際上是指上埃及和下埃及這兩個各具特色的區域。上埃及呈狹長形,從尼羅河進入河谷地段開始(即現今的阿斯旺)一直延伸到現在的開羅市;而下埃及則是尼羅河開始分支并進入地中海的區域,這個地區因其外形也被稱為三角區,擁有大量的耕地,與尼羅河沿岸的河灘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這兩片各具特點的土地聯接在一起的就是尼羅河,尼羅河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每年豐水期河水覆蓋了許多兩岸的土地(圖1)。如今這種河水泛濫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大量的水都貯存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阿斯旺大壩完工之后形成的納賽爾人工湖內。滋潤這片大地的水并非來自天上而是來自地面,每年從七月至九月河水都會慢慢溢出河床,淹沒周圍的鄉村地帶。這種河水溢出現象并沒有摧毀性,相反卻可以防止沿岸的土地沙漠化。在河水退去之后,被河水淹沒的區域都會留下一層特殊的河泥,富含礦物鹽和有機物,這些也成為這片肥沃土地的天然養料。發達的農業使埃及成為一個富饒而強大的王國,隨后又成為羅馬帝國的“糧倉”。不過這一優勢并非僅僅是尼羅河的賜福,它還來自于古埃及人辛勤的勞動,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流域的特點,建立了發達的人工灌溉渠道。這些水利設施遍及王國的每一寸土地。整個王國被劃分為多個行政區域,由王國委派的官員們進行管理,各區的收入一部分自用,一部分上交到法老的宮庭內。正是這些來自各地的財富使法老們能夠在王國境內大興土木,建成了為數眾多的大型建筑,它們無論是從材料上和建筑風格上都見證了國王們的治國能力。埃及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土,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其聰明才智在這里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建成了直到今天仍讓世人驚嘆不已的大型建筑群,它們代表著埃及文化所達到的神圣高度。
藝術、文字和王權? “樹立起你的豐碑,美化你的建筑”,這是約公元前1900年中期的阿門內姆哈特(Amenemhat)一世對其子賽索斯特里(Sesostri)說的一番話。這些建筑代表著國王們的權力,也代表著他們的設計和組織能力,為了讓這些建筑能夠長久地見證法老們的榮耀,埃及人認為所用的建筑材料必須具備下述三個重要特點: -???????? 能夠比木材、陶瓷和金屬更為持久。當時的古埃及所用的金屬基本上都是青銅,由于當地沒有制造青銅所需的錫礦,所以王國所用的青銅基本上都購自近東地區; -???????? 在埃及境內擁有大量適合建筑和雕塑的石材,充分利用它們可以體現出國王的治國能力和經濟實力。每次出征采石都是一項壯舉,因為石礦坑都在沙漠中,王國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力才能順利完成每次出征; -???????? 石材加工需要專業的能工巧匠,而王國必須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培養這些專業人才。 由于上述這些原因,專用于這些建筑和雕塑的珍貴石材必須采自尼羅河河畔和沙漠。花崗巖只能用于供奉神靈和法老,用它制成的巨大單體石碑樹立在太陽神拉(Ra)的神殿中。這些石碑后來被古羅馬人當作戰利品運回帝國,用來裝飾羅馬眾多美麗的廣場;在十九世紀,其它的石碑陸續被運往紐約、巴黎和倫敦,這一時期世界各地也出現了許多專門收藏埃及文物的博物館,其中就有意大利都靈的埃及博物館。古埃及人還用花崗巖雕刻了法老及其親屬的石棺、祭壇以及反映重大活動的紀念品。黑色的石材尤為珍貴,特別是貝肯(bekhen)石只出產于瓦迪·哈馬馬特(Uadi Hammamat),它的材質和色澤均勻,有黑色和綠色,它們受人偏愛的原因或許在于這兩種顏色能讓人想起尼羅河河泥和植物的色彩。黑色象征永恒,而綠色在代表繁茂植物的同時,還代表著水和天空,它們同樣是生命延續的象征。相對而言,石灰石比較容易開采,因為礦坑都位于尼羅河的兩岸;而尼羅河流過埃斯納(Esna)之后,兩岸的石礦則以砂頁巖為主。根據所屬地質年代的差異,石灰石的材質有粗細之分,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方解石,用它制成的石器表面光滑、具有透明的質感,因此很多宗教活動中使用的容器都是由這種石材制成的。起源于埃及沙漠的砂頁巖幾乎完全用于大型建筑或者裝飾件,它的顏色與其地質起源密切相關。古埃及人習慣在雕塑作品上涂色,這種加工有的是整體性的,有的僅限于局部,著重突出藝術品本身應有的寫實色彩。頭發和眼睛是黑色的,嘴唇是紅色的,男人的身體是紅色的,而女性的身體則是黃色的;有些雕塑中頭發的顏色被涂成藍色和綠色,用以代表永恒的生命。對于塑像的姿式,古埃及也有明確的規則:男性為行走狀站姿,女性為雙腿并攏站姿,神、法老或者其它尊貴者坐在椅子上,供奉者呈跪姿,成雙成對的一般是國王、王后或者貴族夫妻,三人的組雕一般是法老與兩位神。對于石雕所選用的石材形狀也有基本的規則,用石板制成的雕像的背后一般都有一個支撐物(圖2),而立柱形的石材被看成是級別最高的,所以“方形雕像”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這類雕像中人體與石柱融為一體,突出石材自身的幾何形狀,而人體只是簡單的線條。建筑上同樣有一些嚴格的規定,特別是那些用于供奉神靈的宗教建筑。它們的外形和色彩都具備營造生命搖籃環境的功能,如立柱表現的是綠色的莎草和鮮艷的荷花,而天花板的裝飾圖案代表著星空,黑石地板則象征著埃及的土地,在當地語言中它被稱作“ta kemet”,即“黑土地”,與“ta desheret”,即意為“紅土地”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埃及文明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文字,每件雕塑和每座建筑上都帶有這些文字,而綠色的文字則用以進一步強調對永恒生命的祈福。古埃及文字復雜而令人難以理解,它們同時具有表音(一個字符等同于一至四個輔音)和表形的功能(有的字符用來代表一個概念或者形象)?(圖3)。1882年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尚伯隆(Jean- Fran?ois Champollion)破解了一部分象形文字,但大部分元音拼寫體系尚未被人揭密,所以在解讀輔音與元音之間的字詞時一般要加上元音e,現代人只有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這種象形文字的書寫方法(圖4)。象形文字的草書字體相對簡單一些,但要掌握它們同樣不易,它們通常用墨汁被書寫在莎草紙上(圖5)。文字作為日常行政和財務管理以及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一直都由極少數特權階層把持著,他們與法老及其隨從一起掌管著政權。但不管怎樣,古埃及王國為每個社會階層的人都訂立了嚴格的規則,如果沒有這一等級森嚴的社會規則體系,就不會有偉大的埃及文明和它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古埃及宗教也是這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墓葬傳統在法老文明中占據獨特的地位。 宗教和墓葬傳統 在古埃及文化中,神靈和凡人并非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神與人之間的活動相互影響,自然界的一切都被賦予神圣的色彩。尼羅河水、肥沃的農田、群星璀燦的星空、浩瀚的沙漠,各種各樣的生靈與神靈存在其中,向古埃及人傳達著永恒的神秘信息。古埃及的宗教也反映出這種人、神與自然合諧共生的世界觀,體現在神的形像以及對動物的崇拜上。供奉在神殿中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神像或者是動物的頭顱加上人的身軀;或者是人頭加上動物的身體,如鱷魚、各種魚類、青蛙和多種鳥的身體或頭顱出現在尼羅河沿岸的石碑上,其中特別是文字神托特(Thot)偏愛的神鸛鳥。像獅子、蜣螂、蝎子、眼鏡王蛇這些沙漠中兇猛的動物更成為埃及人敬畏的圣物;雄鷹和禿鷲則是專門保護法老和女王的飛禽;而公牛、羚羊以及象征母親神哈托爾(Hathor)的長角水牛都代表著埃及人對家庭人丁興盛的祝愿(圖6)。各類植物的樹干、枝葉、花果中也隱藏著生命之能源,樹枝中居住著保佑水和空氣清新的神靈,莎草花和蓮花代表著尼羅河流域富饒的土地,而石榴則是豐產的象征。神廟中還專門為那些代表神靈的動物和植物留下了相應的生活空間,在這些動物死后,它們的尸體經過專門的處理、涂上油脂、裹上繃帶后,又被裝在各類陶罐或木盒中埋葬在專用的墓地里。埃及人稱供奉神靈的地方為“per neter”,即“神之屋”。在這些廟宇中最隱匿的地方一般設有一個神龕,里面存放著一尊神像,在一些重大節日期間人們會抬著它載歌載舞地游行。對于身居鄉間的村民們來說,這些節日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可以直接與神靈接觸,向神靈祈禱許愿。事實上,廟宇內只能由專事宗教事務的人進入,不同階層的人則按照嚴格的規定分別可以進入廟宇內的庭院、走廊以及其它進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虔誠,如用石材制成的雕塑和石碑、銅像和各類圣物供奉在神廟之中。而那些與生老病死這些人生重大事件相關的神靈更是得到了人們的格外敬仰。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巫術和醫學相互交融在一起,展示出自古以來就被世人共識的古埃及人的才智。在眾多的神靈中,藥神賽克麥特(Sekhmet)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她的名字在埃及語的意思就是“強大的”。她頭頂太陽環,擁有太陽神拉獅子樣的面孔和同樣是太陽神拉的象征的眼鏡蛇,這些造型元素代表她像太陽一樣擁有養育和摧毀大地的雙重威力。在古埃及神話中,太陽神拉因看到人類的惡行決定派藥神將他們全部吞噬掉,隨后太陽神又后悔這一決定,于是用啤酒將藥神灌醉,使其失去進攻性,變成溫順的貓神貝斯特(Bastet),她專門保護家庭并喜愛歌舞。在埃及的諸神中,伊西斯(Iside)也享有盛名,埃及以外的人們也對她頂禮膜拜,在羅馬也有許多獻給她的神殿(圖7);伊西斯是奧西里斯(Osiride)的妻子,何露斯(Horo)神的母親,后者經常以頭梳小辮、口含指頭的小男孩形像出現在各類雕塑中。在神話中,伊西斯借兒子荷露斯的肉身使被篡位的弟弟Seth謀殺的丈夫復生。Seth將哥哥殘殺并肢解拋尸,伊西斯將丈夫的身體重新組合之后懷上了兒子何露斯,她將兒子撫養成人,輔佐他報殺父之仇并重新奪取了王位。何露斯后來變成鷹神,專門保護法老以及王國的平安。在靈界,奧西里斯是逝者的保護神,以使他們獲得死后的永生,古埃及每個富裕家庭的成員都希望一生中至少都會去一次位于阿比多(Abido)的奧西里斯神殿。此外還有其它一些神專門保護王室和與其相關的祭司學校,他們在古埃及的創世神話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太陽神拉,所有的法老都是他的兒子,按照埃利奧波利(Eliopoli) 祭司們的說法,是太陽神拉站在從洪水中聳立起來的山峰上創造了人間萬物。另一個與創世相關的神就是普塔(Ptah),根據孟菲斯的祭司們創辦的學說,普塔神以心思考,只要他口中說出心中所想的萬物生靈的名稱,這些生靈就被創造出來;正因如此他成為藝術和工匠們的保護神。發明了文字和所有知識的托特神也是人和世間各種動植物的創造者,對他的崇拜圣地位于埃爾摩波里(Errmopoli), 該城名稱的含義即為“神靈之城”, ?后者原是一位希臘神靈,在說希臘語的托勒密人掌控埃及王國之后他與托特神融為一體。除了上述這些在全埃及受人供奉的主神之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祭神傳統,而且法老為了王國的平安也同樣支持這些地方神靈,所以后者在古埃及的宗教文化中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如泰伯的蛇形女神梅雷瑟格(Meretseger),她的名字意為“喜愛寂靜者”,修建王陵的工匠以及看守陵墓的官員們因害怕在沙漠中遇到毒蛇而對蛇神頂禮膜拜。 對于在人生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死亡,古埃及人將其看成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重要過渡時期。在這段時間里需要對死者的身體進行認真細致的處理,以使神賦予的力量繼續在靈界生活。正因如此,制作木乃伊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剝離除心臟之外的所有內臟之后,遺體被清洗干凈、脫水并添加香料之后用布包裹起來。制作木乃伊的每一步都得到犬首神阿努比斯(Anubi)的保護,護身符和棺槨上繪制的神靈也保佑著死者的亡靈(圖8)。墓室內的壁畫再現了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各種用品特別是家居用品、食物和衣物也被放置在遺體周圍,以便死者在靈界能夠繼續享受他在人間同樣的生活。正是借助埃及墓葬習俗保存的這些大量文物,現代人能夠在幾千年之后再現尼羅河兩岸當時的日常生活場景。
日常生活
在大量的古埃及文物中,各種碗和容器保存了許多當時的食物和飲品,為數眾多的酒壇使現代人了解到當時貯存、運輸葡萄酒和面粉的方法,而形狀各異的食盒和小桌保存了形式多樣的面包、水果蔬菜以及其它的廚房食品(圖9)。在將目光從餐廳和廚房內的各種制品上轉到居室內的陳設時,我們可以看到床、椅子、凳子、大小不等的木箱、竹籃、面包筐、衣服和用于裝飾房間的布料,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埃及人的各種生活細節:夜幕降臨躺在床上,白天坐在庭院的走廊中或者棕櫚樹的樹蔭下納涼,或者打開衣箱取出自己喜愛的衣服。梳子、帶有密集假發辮的發套、花環、香水瓶、鏡子、項鏈、耳環和戒指、豎琴和長笛這些個人裝飾和娛樂用品則可以讓人們聯想到古埃及人盛裝節慶的歡樂生活場面(圖10)。當然這些物品的某些細節也同樣反映了古人和現代人同樣懼怕的一些東西:比如椅子和床的腿經常被雕成獅腳或牛蹄的形狀,古埃及人希望以這種方式抵抗來自蛇或蝎子對人腳的偷襲。如果再將我們的目光從這些居家用品上轉到各種生產工具上,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另一幅動人的工作場景:各種能工巧匠用這些工具制作出玻璃瓶、藍色、綠色的碗、陶器、首飾、布匹、面包、酒類等等;隨后我們還會看到曾經航行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及其模型,想象古埃及人駕船滿載著各類貨物以及美味的飛禽(圖11)。這些流傳至今的文物向我們展示著永恒的歷史記憶,使今天的人們能夠感受幾千年前尼羅河兩岸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
埃及文明和都靈埃及博物館 都靈埃及博物館是人們學習和了解埃及文明及其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它記錄了世人對法老文化的研究,以數量和品質皆居上流的館藏向世人展示尼羅河河谷地區幾千年的藝術、宗教、墓葬習俗和日常生活中突出的亮點。館內保存的六千多件文物為現代人研究埃及文明提供了詳盡的實物,使我們能夠回顧從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王國統一時開始的幾千年文明歷史。各種塑像、文字、畫卷、莎草紙、棺槨和日常生活用品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尼羅河河谷地區平民和王公貴族們的生活實景,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埃及成為一個強大的王國,它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廣大的近東地區;而用古埃及文字和希臘文撰寫的歷史文獻記載了兩大文明的交流,法老文明隨后經歷了深刻的變革而漸入危機,基督教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到公元六、七世紀這片土地上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基督教修道院。都靈博物館內豐富的文物收藏集中展示了法老文明的光輝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