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話劇市場中,充斥以既成影視元素笑料作為創作養分的作品時,劇場作品本身珍貴的原創性,究竟還剩下多少?而在話劇制作門坎越來越低,現有市場又充斥同構型高的所謂喜劇產品時,究竟怎樣的創新,才能打破不景氣烏云,治好大環境流感?
或許,來自于臺灣八零后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創作者-蔡柏璋的作品《K24》,能提供一個答案。
即將于六月底在北演東圖劇場登臺的《K24》,是一出創作形式以美國影集為發想的”連續劇場”,不但在宣傳上使用了電視才有的「影音預告片」,更在戲的開場、中場及結尾仿照美國影集般"播放"片頭與片尾,這次抵京的第一季完整版,總共六集,觀眾可以選擇一天看兩集、分三天看完,也可以選擇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后進劇場吹冷氣,從下午兩點看到晚上九點半,這樣的演出形式,不僅是整個華人劇場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北京市場的一大挑戰。
《K24》劇名看來奇怪,其實便是為英文Chaos的諧音,也隱含有對熱門美劇《24H》(二十四小時反恐任務)的致敬,編導蔡柏璋從小愛看影集,因此突發奇想,「為什么不能在劇場中看連續劇呢?」,雖說「續集」或「核心串場角色」這樣的可能在劇場界從來不缺,但是都不及《K24》這么地「影集式」與「連續劇式」,而且是一次六集完整演出,膽子不可謂不大。
而《K24》的劇情也以最容易吊人胃口的刺激懸疑辦案作為出發點,故事的開始是皇家劇團即將上演莎士比亞經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并由領導千金擔任演出朱麗葉一角,K24情報局接獲線報,恐怖份子早已混入劇組,并計劃在首演當天的舞臺上謀殺領導千金。而就在首演前兩周,原本飾演奶媽的演員卻離奇失蹤,劇院緊急舉辦演員甄選,探員Mario要如何成功獲得甄選,以便可以貼身保護總統千金?究竟莎翁原著當中的哪一個角色會想要刺殺朱麗葉?Mario探員又會如何在舞臺上見招拆招?事件的背后隱藏另一個更大的秘密到底又是什么?這些環環相扣的劇情,在每集結束時都會留下一個伏筆,而在最后一集的大混亂中一次爆發,在臺灣演出時,配合新生代的輕盈喜感,讓觀眾看到笑得翻天,大呼過癮,還有不少年輕觀眾煞有介事地在期待第二季的到來呢!
對觀眾而言,在劇場里看「影集」和在熒光幕里看「影集」,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沒辦法隨意地轉臺,最多只能選擇不看而離去,所以對《K24》的創作團隊來說,最大的挑戰應該就是,如何能夠使觀眾的期待心理保持高漲,但這群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團隊,除了在編劇技巧上想方設法地勾住觀眾的懸念之外,在表演的形式上更是費盡心思,包括了Rap、歌舞劇、日本藝伎、反串、Call-in節目、戲中戲(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頒獎典禮、吳宇森電影「英雄本色」式的舉槍場面等等,無非就是希望不斷地提供觀眾視聽感官上的變化,對這一批大約十位左右的新生代演員來說,不單單只是體力上和角色快換的挑戰而已,最重要的是表演能量的收放掌握,成功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是這幾年臺灣劇場作品最大的挑戰與驚喜。
編導蔡柏璋可說是臺灣新生代最亮眼的創作者,編導演全才的他,作為演員,不僅喜劇、正劇皆能應付自如,作為編導更是出色,《K24》是他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就大膽挑戰六小時連續形式,六月初在臺灣還將有他編劇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木蘭少女》上演,而即將于倫敦鉆研音樂劇表演畢業的蔡柏璋,此次也將特別從倫敦抵京,親自擔任其中演員,將編、導、演才華一次全方位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