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他早已不在人世
對杰克遜形象打擊最大的孌童事件,全世界的媒體也為善良的公眾做出了完美的劇情補完:專制而粗暴的父親、缺失的童年、幼小心靈種下的陰影……讓杰克遜的心理年齡一直停留在童年的“彼得·潘綜合癥”,這些背景和聯想足以讓人們換一個視角去理解杰克遜的童心未泯和他對孩子近乎夸張的喜愛。想象一下,如果被迫放棄童年的邁克爾·杰克遜在心理上成為了真人版的本杰明· 巴頓,同時又被丟進了“楚門秀”的巨大直播間里,會發生什么?恰好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杰克遜去世后不久,1993年曾控告他的錢德勒在其博客中主動宣布,當年誣告杰克遜只是為了讓杰克遜給錢,是他編造了整個事件。無論這條消息是真是假,無論“他”是否存在,這一次,媒體和公眾又都無條件地選擇了相信他,就像16年前相信他被杰克遜傷害一樣。終于,以死亡之名,他們終于“漂白”了邁克爾·杰克遜。
最陰謀論的說法——如果對杰克遜的所有質疑的正確答案都是“是”的話,杰克遜又該如何蓋棺定論?可就算都“是”又怎樣?沒有人規定邁克爾·杰克遜必須是一個人格完美的人,他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妨礙他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一個幫助了很多人的慈善家。所有的新聞與丑聞,都只跟杰克遜本人和極個別當事人有關,其他人都只是看客,無權置評。美國德州共和黨女議員希拉·杰克遜·李在杰克遜追思會上說的這句話或許最有終極力量,“在憲法里,除非被證明有罪,否則就是無罪的。”
如果故事有一千個版本,我寧愿相信,作為個人的杰克遜,從5歲開始,就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他在自己的Neverland一直沉睡,從未醒來。這是最善意的假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