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華誕將臨,藝術家們飽含激情向祖國母親獻上一臺臺制作精良的獻禮劇。從原創話劇《戰神·1948》《1977》,到新編歷史淮劇《華鎣山傳奇》;從情景木偶劇《童年的足跡》,到評彈系列劇《上海神探》……這些被稱為主旋律的優秀作品,讓廣大觀眾受到了時代理想和英雄品格的感染,也經受了靈魂的洗禮。
擺脫說教不做單純傳聲筒
描寫開國第一大將粟裕舞臺形象的話劇《戰神·1948》,熱情謳歌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輩革命家建國前后的豐功偉績。該劇21日在上戲劇院首演以來,叫好又叫座。
《戰神·1948》中的粟裕(右)慰問傷員
專家評價,《戰神》不再是簡單傳遞主流價值觀的“傳聲筒”,而是精心融入了藝術敘事。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樓巍介紹,《戰神》是編劇吳小鈞查閱20多種不同版本的傳記、回憶錄和軍事史記后的收獲,也是吳小鈞和導演李建平等主創團隊8年磨一劍的結晶。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韓生認為,簡單灌輸大道理的作品,誰都不愛看。只有以文化和審美的雙重努力,作品才會有親和力。《戰神》排演的成功說明,只有講好故事,才能讓觀眾同時接受作品試圖傳遞的思想。
發掘人性努力提升觀賞性
25日在安福路藝術劇院公演的話劇《1977》,由上海話劇中心喻榮軍編劇,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執導,實力派話劇明星呂涼、王衡、任山、周野芒與后起之秀王一然、賈景暉、劉鵬、司一蕾等聯袂打造。南北合作,不但在舞臺上努力還原當年插隊落戶的生活風貌,更將故事延伸到了30多年后的今天,將著眼點放在時代轉折中的人性復蘇和幾代人觀念的變遷上。
久未出山的話劇中心藝術總監呂涼表示:“以往我們總是強調話劇的教育意義,而忽視了對人性的塑造。在當下以年輕觀眾為主體的話劇消費市場中,主旋律話劇要想有理想的票房收入,就必須重視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和藝術審美上的創新。”
木偶劇《童年的足跡》劇照,左為少年陳云
以情動人占領主旋律陣地
18日開始在仙樂斯演藝廳演出的情景木偶劇《童年的足跡》,首次采用演展結合的方式。襄陽小學一位老師看后稱贊,木偶演出與圖片展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前者呈現了陳云怎樣從一個刻苦學習、足智多謀的少年走上革命道路,后者著力表現了陳云在建國創業中的豐功偉績。兩者結合,起到了很好的疊加深化作用。
一位專程從福建趕來看戲的木偶界同行夸獎,編導敢于展示杖頭木偶刻畫人物細膩、模仿生活逼真的特點,通過杖頭木偶與真實人物說表相結合的方式,讓故事與評判貫通、歷史與現實交融。在刻畫陳云形象時,循序漸進,牢牢把握他作為一個少年不失天真童心的側面,使得人物形象尤為真實可信。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曉星說,在平凡中成就永恒的人,用自己的生命質地打動了他們;他們又將所感化入了作品,進而讓更多的人為之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