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火丁
原因偶像地位的背后是人格
偶像演員是觀眾的締造者。有網(wǎng)友在看戲后留言:建議不喜歡京劇的人都去聽聽張火丁,也許他們從此會愛上京劇。而當年,茅威濤也曾讓很多從不看戲的年輕人成為迷戀越劇的“茅迷”。上海昆劇團也通過張軍等昆三班年輕人的“偶像路線”,這十年培養(yǎng)了大量的年輕新觀眾。而“老戲迷”白先勇更是深諳此道,他坦言,自己一手捧出俞玖琳和沈豐英,就是希望他們成為領觀眾進劇場的青春偶像。
“戲曲從來都是‘角兒’的藝術,看戲看的就是人。這就和今天聽流行歌曲、看偶像劇追著人去是一樣的。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到越劇的舞臺十姐妹,都是那個時代的偶像。因為這些角兒,才讓戲曲有了曾經(jīng)的輝煌。”一位戲迷感慨道,“沒有可以崇拜追逐的偶像,自然就不會有多少忠實觀眾了。現(xiàn)在的戲曲舞臺,缺的就是偶像。”
中國戲曲界的角兒從來不少,每個角兒背后也都有大量的粉絲。但像張火丁這樣,既有口碑又有市場的,屈指可數(shù)。而能因個人魅力導致集體瘋狂的偶像,張火丁可算是其中之“最”。
“戲曲的角兒,包括所有的偶像,都是個人魅力的問題。現(xiàn)在有個人魅力的演員太少了。” 戲迷王小姐喜愛戲曲多年,尤其酷愛京劇,但對大部分常規(guī)的戲曲演出已經(jīng)提不起興趣,“做角兒,都是要色藝雙絕的。可是現(xiàn)在的很多演員,甚至有些角兒,真是藝沒,色也沒。沒有了好演員,還看啥戲呢?”
在戲迷看來,戲曲的偶像和流行偶像最大的不同是,藝術吸引力仍是個人魅力的關鍵。逸夫舞臺的錢莉莉也曾感慨:“別的人演京劇賣票難,但張火丁就是一票難求,根本上還是人家戲好。她舞臺上那種氣質,那真是好啊。”
而在采訪中,更多人認為,成就張火丁偶像地位的,是她的人格——堅持傳統(tǒng),堅持自我,不急功近利,這是她能夠“遺世而獨立”的關鍵。而這,是當下戲曲演員所最難做到的。做演員沒有不想成名成家的。只是,市場日益萎縮,成名概率越來越小,戲曲演員們也就開始選擇一些捷徑——盡可能在電視晚會上拋頭露臉,盡可能多撈些獎項,盡可能當上領導,盡可能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只是這些,和觀眾越來越無關。但張火丁大概是全中國戲曲界最不積極“評獎”的角兒了。現(xiàn)下戲曲界的流行趨勢就是,花筆大投資、找群大編導、排個大制作的新戲曲評獎。戲的好壞不論,但一定要“大”。張火丁不停在演,但卻很少去排新戲,即使創(chuàng)新也多是在傳統(tǒng)基礎之上,制作也適可而止。因為看她戲的人,并不在乎那些,有她的光芒在,足矣。
她也不上春晚,更是罕有跑場子,媒體專訪幾乎一概拒之。如果是相熟的記者,她也多半讓哥哥張火千代為作答。她只會開門見山地說抱歉:“我不太會說話,請見諒。”
和很多成名后的角兒漫天要價不同。張火丁沒有高額“演出費”的概念,她和演出商一直是票房分成。即使如此,她都比任何高價的“大牌”收入更豐。在上海的兩場演出,票房一共80萬元,這對于戲曲演出,可謂是天文數(shù)字。
偶像是從觀眾和市場中來。當下戲曲,有的是角兒,缺的是偶像。
反思 戲曲需重塑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