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就是敘事,這是一個矛盾的東西,記憶和遺忘永遠在時間中拉鋸。”———邱黯雄
1972年他出生于四川成都,讀書時代即受到那里的先鋒藝術思潮的影響,他笑稱自己那時“特崇拜前衛藝術”。大學畢業后,懷著藝術家之夢的邱黯雄在深圳一家設計公司度過了苦悶的一年。“那時畫的畫也就這么大,”他拿出一疊A4大小的畫作照片資料,表現主義風格強烈的大塊濃烈色彩,似乎在宣泄一種情緒,“晚上下班在租來的房子里畫畫,桌子也就比這相片紙大不了多少”。
似乎成都人的個性中總帶點隨心所欲的成分,邱黯雄也不例外。很快他就不顧家人的反對從深圳逃回成都,成了快樂的自由人。當時沒有工作的生活顯得格外理想主義,整天除了畫油畫,就是和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沈曉彤等一幫藝術家聚會。后來他索性和朋友合伙在成都開了一家酒吧“小酒館”,作為成都藝術圈的根據地。除了談藝術,大家還一起玩搖滾。“97年我還參加過樂隊,負責打鼓,”他像是在說一個有趣的故事,“我走后,這里漸漸成了成都搖滾、地下音樂重鎮”。
六年的德國留學生活,為邱黯雄藝術的轉向提供了契機。1998年他來到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異域風情的新鮮感過去之后,語言的隔閡以及文化身份差異讓他對西方文化的看法發生變化。“現代社會是西方文化制定規則,即使認同西方文化價值,但身份的限制也使你無法去代言別人。”邱黯雄說,“我開始重新看南懷瑾的書,想去了解傳統的東西。”
中國古典哲學、宗教書籍此時成了邱黯雄最好的精神慰藉,傳統文化的影響也開始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他畫了一批帶有水墨風格的抽象油畫。這些作品看起來沉靜而安詳,具有中國古典山水的神韻。但邱黯雄始終十分警醒,他覺得,“在油畫布上畫山水,可能很快就會被商業符號化。”
德國當代藝術中裝置、電子媒介等新媒體藝術幫助他找到了藝術突破口。“繪畫其實已經在一個很邊緣的地位,”藝術家說,“有更多的東西我想做,繪畫已經不夠了”。于是,他一方面開始嘗試全新的藝術媒體創作,另一方面,他以很大的精力專注于對四書五經、道德經、佛經等東方典籍的學習和研究。在觀念的新與舊,文化的東與西等問題上,他希望找到一種接續文脈的藝術表達。
2004年回國后,邱黯雄選擇上海作為藝術創作的新起點。他在上海師范大學任教,學校附近一間擁擠的兩居室公寓就成了他在上海的家和工作室。房間里雜亂堆放著畫板、衣物、各種電影碟片、電腦。“我還沒有自己的攝象機,”邱黯雄笑得很隨意,“拍《江南錯》的時候,機器是問楊福東借的。”
這是一部沒有敘事情節的錄像作品,傳統藝術文化中水墨迷離的江南,在邱黯雄的鏡頭下演化為一種意象:主角是飛來飛去的鳥和靜止不動的樹,偶爾有風路過,樹葉搖晃。畫面看起來非常安靜,但影片的配樂卻急促緊張,兩種感覺的混雜似乎有些錯位。作品就在那微妙的變化之中,傳達著一種若即若離的時空關系。藝術家的自述富有哲理:“靜或動都是時間的注解,都是圖像的暫留,都是成住生滅的造化,一剎那和一個劫數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1972年生于四川
1994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
1998年至2003年于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學習。
2004年于上海生活工作
參加展覽
2000Tale of Two Cities(倫敦亞洲當代藝術畫廊),
Chengdu Movement(阿姆斯特丹Canvas International畫廊),
海心天心(香港漢雅軒畫廊),
2001成都雙年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2003中國當代藝術展(雅加達印尼國家美術館)
邱黯雄 沈曉彤:新造像 新山水(香港漢雅軒畫廊)
2004漢雅軒20周年(香港藝術中心)
四隅,(新加坡Tyler Print institute)
中德當代藝術展,(北京空白空間畫廊)
科隆藝術博覽會 OCHS & PRUESS 畫廊
個展
2002年 邱黯雄 個展 香港漢雅軒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