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與被攝物本身所散發的典型意識形態崇高形象和吳印咸對藝術本質的理解、認識有關。在人民大會堂這種以宏大和莊嚴為特征的權力空間中,攝影的行為過程本身已經構成了對永恒和崇高物體的崇拜儀式。此外,這也與吳印咸本人對拍攝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工作的榮譽感,以及由此帶來的責任感和高度的政治覺悟感有關。在這一點上又恰恰與吳印咸對藝術的理解相通。他認為:
一切藝術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為一定階級服務的,不為這個階級服務,就必然為那個階級服務。不管藝術家是有意或無意,藝術作品在社會上總要起這個作用。“純粹的藝術”、“為藝術的藝術”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拍一張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照片,首先要看攝影者站在什么立場上,用什么觀點去觀察勞動人民的生活,從什么角度去表現它。[xiii]
其次,作為吳印咸晚年力作的《人民大會堂》,真實和典型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典型美學標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訴求,并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人民大會堂》可以看成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在中國攝影領域達到巔鋒并走向終結的經典案例。吳印咸曾經在談到1949年到1983年間創作的186幅攝影作品時提到:
(這批照片)集中表現建國后30多年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巨大成就和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新人,以此來激發讀者的愛國主義熱忱和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創造活動。同時,也想從中體現攝影藝術對“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貫徹,探索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規律。[xiv]
總之,耄耋之年的吳印咸,趕上了拍攝《人民大會堂》這個國家項目的歷史機緣,使得積蓄了一生的藝術修養、攝影造詣和人生閱歷得到了全部的釋放。當機遇與高人這兩個元素碰到一起發生的化學反應的時候,不僅就成就了《人民大會堂》這組照片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成就了攝影史上一代宗師。今天我們重新致力于挖掘、整理這些歷史的影像,其目的并不在于懷舊,重要的是,去尋找和建立我們自身的攝影傳統脈絡、整理和建構我們自己的攝影視覺體系,為未來的中國攝影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和建設作用;展示30多年以前的意識形態運作制度過程中攝影呈現的視覺狀態,從而形成一個與今天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共同關心的話語資源的對應。或許重新展示這些照片所引發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啟示,要遠大于討論這個展覽的本身。
蔡萌〔Tsai Meng,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策展人,雅昌攝影網藝術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