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視覺沖擊力”已經成了許多畫家獲取畫面現代感和招引觀者視線的一個關鍵法寶。繪畫作品感染人首先是從視覺感受開始的,強調“視覺沖擊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十幾年前,自己曾對學生吹噓“視覺沖擊力”的“神奇功效”,并博得陣陣掌聲,竟頗以為時髦而前衛。轉眼之間,“視覺沖擊力”已經成了美術界人盡皆知的流行詞匯。“視覺沖擊力”果真是品評當代繪畫的一個尺度么?
“視覺沖擊力”就是當前畫家們常說的“搶眼”或“視覺震撼力”,含有刺激性和誘惑性的意味。西方工業革命以來,規范的企業管理,冰冷的現代設計,呆板的機械運動,以及過于功利的人際關系,使得現代藝術漸漸傾向理性的一端。物極必反,理性思維的極端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日趨緊張和冷漠,人性日漸被壓抑,激起了人們尋求感性刺激的欲望。推崇“視覺沖擊力”,正是這種不良心態的產物。隨著國門的進一步開放,這種概念也悄悄地滲入當代畫家的審美心境?!昂睢薄ⅰ昂蜕啤焙汀叭柿x”正被“張揚”、“攻擊”和“權力”所取代;“心靈的熏陶”自然就變成了“視覺的沖擊”。殊不知,這其實是錯把西方的大眾快餐文化當經典頂禮膜拜了。這不僅無益于當代繪畫的發展,而且助長了某些西方國家文化霸權的野心。更為可怕的是,傳統文化遭遇了疑惑和冷落,國人漸漸喪失了文化的自信。“適者生存”、“強者為王”這些人類文明初期的求生之術,或許符合當今世界經濟運行和商業操縱的某些游戲規則,卻與當代繪畫應該具有的審美品質是格格不入的。然而,由于某些對西方傳統經典文化和現代精英理念缺乏真正領悟的“名家”、“大腕”和“學者權威”的極力推崇,加之一些媒體的無邊吹捧,“視覺沖擊力”一度成了藝術界熱門的公共話題和競相奉行的行為準則。真理似乎就這樣形成了。許多畫家,或樂此不疲,或隨波逐流,或無可奈何,一旦滑入這個陷阱,便不能自拔。
藝術的審美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思維過程。先從知覺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內在精神的感悟,然后在心靈上獲得審美的愉悅?!耙曈X沖擊力”過分強調外在形象對視覺感官的刺激作用,在認識上停留在“知覺印象”這個最淺的層面。為了實現畫面的“視覺沖擊力”,畫家往往刻意地運用一些招攬的表現手段和華麗的表面效果取悅于人,而不是在如何提高文化內涵和感化觀眾內心世界方面下工夫,因而很難對欣賞者產生心靈上的撞擊。正如青樓女子,濃裝艷抹,衣冠楚楚,舞眉弄姿,卻更暴露了內心的空虛和別有用心。
運用離奇的視覺形象是其手段之一。人們面對正常的客觀形象往往熟視無睹,而對怪異的形象或變態的事物則容易產生好奇。此外,許多名家經典作品的審美切入點、表達方式以及視覺形象也常常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頭腦簡單者便由此得出結論:凡是畫面形象與眾不同的就是優秀作品。于是,當代美術界追求光怪陸離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繪畫作品不是酒席上的山珍海味,只是為了暫時滿足食客貪婪的食欲和好奇的心理,也不是馬戲團的耍猴節目,僅僅供觀眾圖個搞笑和熱鬧。猴子一幅可笑的怪相,一聲異樣的尖叫,一串滑稽的動作,雖然能夠博得看客一陣廉價的掌聲和喝彩,卻無法動人心弦。
運用激烈的色彩和庸俗的造型是其手段之二。艷俗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強烈的“動感”,由于思維方式的簡單直白、思想內涵的淺顯易懂以及傳達方式的主動誘人,對于少年兒童來說,簡直是一種不可抵擋的誘惑。然而,盡管這種手段很容易讓人們在感官上產生強烈的刺激或暫時的快感,卻不能夠持久。感官受刺激愈強烈,反而愈容易產生精神困倦和“審美疲勞”。牛津大學美學家貢布里希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光、閃亮、鮮明的顏色、柔軟性、叮當聲在使兒童甚至幼稚的成年人愉悅方面不亞于某些香料,但奇怪的是,這種愉悅會轉變成厭惡。的確,我們所謂的精細口味會抵制,并且轉而尋求更平淡的愉悅。”
運用張揚的表面形式是其手段之三。特技的花樣越來越多,絕招的手段越來越高明,作品的尺寸越來越大,畫面的效果越來越嚇人。真是無知則膽大,膽大則妄為。粗略一看似乎眼前一亮,心中一震,仔細端詳卻發現作品的內涵十分空乏。這就好比有人從拐角處走過,趁其不備,躲在暗處猛吼一聲,嚇得對方魂不附體。沖擊之強烈,印象之深刻,不言而喻。然而,片刻之后便恍然大悟,發現被愚弄了。當然,說到“沖擊力”,恐怕莫過于世界大戰、“911”恐怖襲擊、以及“非典”、“禽流感”了。
一些人總是鼓吹搞藝術氣要猛,膽要大,敢闖、敢強、敢大、敢出格、敢走極限,因為只有如此用盡心計方能在參評的眾多作品中成為最“搶眼”的,從而引起眼光不夠敏銳的某些評委的賞識,進而在有限的展墻上搶得一個“攤位”。當今的某些傳媒,也總愛在書畫欄目中推介百米長卷、米粒上雕刻古詩乃至裸體彩繪這樣頗具影響度和“沖擊力”的花邊新聞,去迎合人們的獵奇心態,提高收視率。這或許可以理解。倘若畫家也忙碌于發明驚人的絕技,以期待得到權威的認可或新聞的轟動效應,這必將是藝術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