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堂皇的室內裝飾有各種中國瓷器、瓷板畫 記載中國瓷器的輝煌???? ??? 沿布魯塞爾比利時王宮外的環路一直走下去,很快能看見一處具有濃厚古代中國色彩的建筑,這處建筑原為比利時國王萊奧波德二世按他對中國的想像,于1900年建造的。最初是國王用作上層社會的宴會廳,隨著時光的流逝,這里已經成為比利時皇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的一個分館“中國亭”。這個“中國亭”除了以其獨特的外形成為布魯塞爾的一處游覽觀光點外,還以其收藏展出17世紀至19世紀初中國外銷瓷器而著名。
????在“中國亭”的小廣場前,比利時皇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研究員克羅蒂娜女士走上前來歡迎我們。她指著“中國亭”說,萊奧波德二世當時想到遠東去,由于英法等列強的阻攔他沒有去成,于是他決定在自己的王宮里建一系列東方的建筑,讓比利時人了解東方的藝術。于是,他就根據自己的想像,請一位名叫馬塞爾的巴黎建筑師修建了這座“中國亭”。雖說叫“中國亭”,除了小廣場上的仿中式亭子,其主要建筑卻是一組半中半洋的宮廷式樓房。
????歐洲人為之傾倒
克羅蒂娜介紹,“中國亭”收藏的瓷器在整個歐洲非常有名,中國瓷器西來歐洲的各個歷史階段,這里都有最權威的展示。這里展出的約一千件中國瓷器彌足珍貴,充分反映了中國瓷器藝術是如何創造人類美的,中國冰清玉潔的陶瓷,曾使歐洲人極為愛慕,其所蘊含文化內容之廣博、意蘊之美妙、體系之獨特,是使歐洲人傾倒的魅力之所在。
她說,這些瓷器是一位名叫沃哈根·德·奈耶爾的比利時銀行家收藏的。奈耶爾在上世紀初葉就開始收藏中國瓷器,到了晚年,他決定把收藏的上千件中國瓷器全部捐獻給國家。
在展館一層,克羅蒂娜指著琳瑯滿目的中國瓷器說,這些瓷器都是18世紀以前輸往歐洲的。早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第一次通過海路到達了充滿了幻想的遠東。打通了海路,為東西方大規模貿易作好了準備。1513年,葡萄牙人最先來到中國,在廣州附近上岸。1517年,西方的8艘船抵達位于澳門東南面的圣約翰島,開始了與中國的貿易。從此,中國的瓷器開始輸往歐洲。
她介紹道,在15、16世紀,由于中國瓷器精美和稀有,且又極為昂貴,貴族富豪們只把重金得到的瓷器用于陳列,并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把瓷器作為室內陳設和裝飾,還成為炫耀財富的手段,當時盛行用陶瓷來美化建筑的內部空間,墻壁、天花板和窗前凹處都用瓷鑲嵌,還往往借瓷器特有的光和鏡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內造成一種錯綜的光影效果。這也僅限于王公貴族。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就有專門陳設瓷器的中國廳,德國皇后更是把中國瓷器視為藝術品收藏于德累斯頓的瓷宮。西班牙皇宮當時收藏有中國瓷器三千余件,葡萄牙王后的財產清單中,中國瓷器是極為重要的一項。
不僅王室、貴族、其他各階層人士也熱衷收藏中國瓷器。荷蘭一位銀器藝術家的富孀吉梅倫波洛夫人以收藏中國瓷器精品而聞名荷蘭。直至今日,歐洲各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那里還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國外銷瓷器。收藏瓷器作為高雅的社會風氣,比利時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莫不以收藏一兩件中國瓷器為榮。
瓷器西行的歷史
克羅蒂娜表示,“中國亭”所展瓷器全面介紹了中國瓷器西行歐洲的歷史。到了17世紀,在葡萄牙人之后,荷蘭人來到中國。荷蘭人為了加強與中國的貿易率先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將印度作為與中國貿易的中轉站。也在那個時候,荷蘭人開始在阿姆斯特丹燒瓷器,從中國運來瓷土,但是燒出來的瓷器總是遠達不到中國的水平。1680年荷蘭醫生邦迪高提出日飲200杯茶能醫百病的論點,歐洲開始風行飲用中國茶,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種植茶葉。歐洲各國開始爭相與中國進行貿易,大量采購茶葉。然而,問題出來了,茶葉體輕占地,裝在返航的貨船中,船經不起風浪極易傾覆。也在此時,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更為旺盛。荷蘭人發現將瓷器放在船艙底,既可以壓艙,利于船只抵抗風浪,也因瓷器沒有氣味,不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又可適應歐洲人飲茶對茶具的需要。中國瓷器大規模輸往歐洲的歷史開始了。
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人發現使用的鐵木餐具易生銹朽毀,不易清洗,而瓷器又漂亮又易清洗保存。貴族和富豪餐飲又極為奢華,講排場,普通的一頓飯下來,就需要數百件瓷器,皇家竟達兩千件以上。中國瓷器潤如玉、 白如雪。又輕又透,歐洲人開始向中國大批量訂燒日用瓷。其產地主要在江西景德鎮,大部分為青花瓷,最初的圖案多飾以佛道寶物,碗、盤中央多繪山水人物或動物紋樣。多為歐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壺、鹽尊、剃須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
克羅蒂娜特別指出,運往歐洲各國的瓷器,多數繪有同樣內容的圖案。但另有一個顯著特點是,訂燒瓷通常繪有紋章盾徽,或者購買者的姓名字母縮寫;也有依歐洲流行版畫繪制的,更有為歐洲各皇家、貴族訂燒的。不久前,18世紀40年代制作的一對帶有菲利普五世紋章圖案的中國瓷器,曾以30.72萬美元成交,創下了“紋章瓷”拍賣的新紀錄。
18世紀早期,中國畫工開始摹仿西方圖樣(如荷蘭風景等),將外來畫稿畫在素胎瓷上,生產所謂歐洲風格的“克拉克瓷”,這些瓷器大多是從外形上摹仿歐洲器皿、玻璃器或陶器而燒成的,有果盤、水壺、杯瓶等,有的作為實用,如盤中放水果;有的作為陳設,如擺在桌、案上供觀賞。歐洲人訂燒大量成批成套的瓷器,每套少則80件,多則600件。由于訂燒器形不斷更新,有人統計提供給中國的圖樣約數千幅之多,這些圖樣只有小部分保留下來。
另外,宗教題材的瓷器也是中國輸往歐洲的一大方面。這些瓷器多為描寫圣經內容,大部分題材來自《新約》,應用于宗教場合,只是裝飾,一般不做實用。希臘、羅馬神話題材源遠流長。主要繪制女神、仙女。所繪半裸體之美女,作為社交禮品,在歐洲頗受歡迎。內容多是與表達愛欲有關的繪畫題材,在輸往歐洲的瓷器中也十分多見。如新婚夫婦的紀念品、婚禮寓言、誓言等等。也有直接繪制的裸露的村女或塑燒的裸體貴婦,裝飾性超過了實用性。
克羅蒂娜最后表示,還是在18世紀的時候,歐洲人普遍認為,中國人最多,疾病最少,中國是最富裕的國家,歐洲人很向往中國。當時,一艘貨船的船底可放200只木箱,所載瓷器可達20萬-25萬件,運到歐洲可以賺到300倍到400倍的利潤,但是風險也極大,風暴、海盜,使很多船有去無返。盡管這樣,極高的暴利促使歐洲人勇往直前。據不完全統計,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達二千萬件,1734年一年銷往荷蘭的瓷器就達40萬件,1774年運往英國的瓷器約40萬件,1750年至1781年運往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正是如此巨大的數量,使瓷器成為中國的象征,也使歐洲各國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藏有大量珍美的中國瓷器。
?????19世紀初輸歐的祭紅大瓶
????18世紀中期的粉彩咖啡壺
????18世紀末歐洲訂制的紋章盾徽瓷盤
????19世紀初表達愛欲的粉彩瓷盤
????17世紀輸入歐洲的青花瓷
????18世紀的粉彩茶葉罐
????克羅蒂娜介紹18世紀的粉彩將軍罐
????國王心目中的“中國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