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率風骨 散淡精神——談郭繼明書藝
和繼明兄相識是數年前在重慶中國花木之鄉博覽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他的一曲《母親》打動了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觀眾。后來,他的深情并茂、如泣如訴的二胡琴聲再次令我心動神往。有如許音樂造詣的書家,在我的朋友圈中實則少見。近三年來,他以三種字體頻繁出現中國書協主辦的七八次展覽中,如今受教于著名學者王岳川教授并得到多方面的藝術熏染,真令我興奮不已。
繼明兄于書法,從二王到顏真卿,從明代到晚清書家,多有涉獵,其友人曾描述他“揮毫灑汗無計日,鬧市華都少閑情。聽殘漏,守清燈,枕碑臥帖夢蘭亭。個中滋味誰得曉,墨海驚濤慎獨行?!?前后20余年的孜孜以求,至今在全國性展覽中屢屢亮相,可謂厚積而薄發。
其行草書入展或獲獎于中國書法藝術節,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小品展”、“走進青海全國書展”、“二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電視書法大賽”、“西泠印社書展”、“羲之獎”等全國書展,得到了肯定與褒獎。他的作品,盡力表現更多的文人情懷。體現時代特征。與目前許多流行作品的金剛怒目不同,其作試圖還書法創作于日常書寫。在他的生活中,書法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組成部分,就象日常起居、唱歌拉琴一樣??N云山下的聽松堂常常顯得并不熱鬧,但許多次的登門拜訪,不是遠遠耳聞二胡琴音,就是聽到男高音的練聲曲,進門后則多見他在紙上揮灑的情形。每當我看到一個人將藝術作為其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時候,“道在屎溺”的感覺就油然而生。與時下的包裝、作秀相比,繼明兄的藝術世界無疑多了幾分自明的真誠與淡泊。而這一點,恰恰就是包括書法家在內的許多中國藝術家們所期望的。
觀其執筆,往往離紙很高,而下筆則有郭尚先所謂“離紙七寸、入木三分”之感。在較為從容的用筆之中,表現出點畫的形態與質感。他也很注重韻的表現,對黃庭堅說的“凡書畫當觀其韻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頗有心得,而這一點與其對于音樂的理解有著相當程度的契合。他追求簡練的用墨,點畫往往心儀隸意,崇尚古質。對時下書風有著較強的洞察力與敏感,并從中客觀地吸取營養。在他那里,書法與音樂相通,書法又直接心靈。觀其書作,令人于喧鬧世界中得到些許寧靜,于隨意、感性的點畫中見出一顆理性心靈。
繼明兄的楷書連續入“全國正書展”,說明楷書應是他的拿手好戲了。觀其作品,一方面保持正書相對的“正”,另一方面表現出趣味情感的變化。孫過庭《書譜》中說:“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彼麑O過庭的觀點頗有體會,于創作中盡力體現孫氏的主張。他把行書輕松靈活的用筆方法運用于正書,使其書作中體現靈動的筆勢,表現出筆筆遞進的時序美、節奏美。其用墨的濃淡干濕、主賓強弱、黑白冷暖關系,都按照一定節奏韻律而變化。這些關系處理得當、變化合理,作品就會有優美的墨韻。他的楷書中很注重墨韻的變化。
梁巘《評書帖》說:“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眾美,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專心致志臨寫一帖,吃透一帖,在此基礎上,再廣取博臨,融會貫通,方可成功。他的楷書在臨摹上下過很大功夫,尤其是對顏真卿的書法研究較為深入,用他自己的話說“近八年日臨三百字,記百萬工程?!碑斎?,繼明兄也深知,所謂功力也并不能完全用數字化來衡量。他沒有步趨于顏、柳、歐、趙的既成模式來創作,而在保持手下的結構造型和筆墨表現在不超越楷書作為靜態書體的基本品質前提下,加進許多行書的成分。石濤“不似之似”、齊白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楷書創作。
繼明認為,書法既然是藝術,那么筆下的字,就要有別于古人及他人,甚至于不同時期的自己,一味地重復就談不上什么藝術創造性。創作中不可能完全排除理性,但最終還是要靠感性的東西體現出來。其隸書愛寫雄厚樸拙含蓄一路,對《張遷碑》、《石門頌》、《好大王》、伊秉綬書法等下過臨寫功夫。齊白石所說的“半如兒女半風云”,兒女即細致工巧也,風云即粗獷寫意也。他很贊成用這種觀點去創作。其隸書的用筆較為自然生動,字態松動,頗有意趣。當代隸書發展總體上可以看成是清代碑學的延續。對隸書的創作和探索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念的突破。而在他的頭腦里,法度與自由的辯證關系常常糾結而生,而法度的學習僅僅是通往自由創作的必經之路。對隸書碑版的深入鉆研與爬梳,終于使他的隸書呈現出獨有風采。他入選首屆大字書展并勒石的八尺隸書“觀滄?!笨芍^其隸書代表作了。
雖然如此,繼明兄并未滿足。他深知,書家胸次為書法基礎,而文人書法書卷氣的追求也并非有著止境。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轉換中,一個個小小心愿的滿足不斷地令人欣慰,但同時又把人不斷地引領到更為高級的矛盾之中。時間縱然無情,矛盾卻更有挑戰性,如何于熱鬧的書法大潮中更能表現個人的真率品格,散淡精神,或許是與繼明兄的一個永久話題。
曹 建( 中國書協學術委員, 重慶書協副主席,書法博士、西南大學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