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畫室中的波特羅
身后是《總統(tǒng)與總統(tǒng)夫人》
(The President and the First Lady)
“大”美麗 與 “胖”暴力——費爾南多?波特羅的藝術(shù)
文/徐騰飛 《美術(shù)》雜志2008年第一期
昔日的波特羅,用夸張與肥大的造型演繹了前代大師的繪畫主題;
今天的波特羅,用痛苦與暴力的畫面詮釋了哥倫比亞藝術(shù)的真諦。
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1923~)一貫以肥胖造型的繪畫和雕塑著稱。他作品中的“胖子”則往往被理解成為對貴族和中產(chǎn)階級的反對、譏諷。無論男女,每張面孔的表情、長相幾乎同出一轍,體型也都是肥肥胖胖。然而,各個主題都不同,頗具有卡通詼諧的味道,在他的畫中,就連哥倫比亞總統(tǒng)、基督、圣母也難逃肥胖的命運。
當有人問到波特羅為什么要選擇胖子為他作品的主要形象時,他回答說:“我畫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過現(xiàn)實題材來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塑性。藝術(shù)是變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沒有關(guān)系。不只是人,我畫的動物、水果、樂器也都是脹鼓鼓的。”
波特羅對于人物的描繪,好像是充氣充得已經(jīng)水腫的氣球。視覺形象極度夸張,諷刺、幽默并夾雜著一絲社會政治評論,表現(xiàn)了權(quán)利與權(quán)威的象征。他所描繪的物體也是運用相似的手法。從形式上來看,他始終以胖胖的、充實的、臃腫的造型貫穿作品始終,而從內(nèi)容方面看,他從早年的描繪鄉(xiāng)村生活,到“臨摹”大師作品,再到用肥胖的暴力場景批判社會,有著很大程度的轉(zhuǎn)變。
圖二 《橘子》(Orange)
1977
布面油畫
225×195cm
波特羅的一生
1923年,波特羅出生在哥倫比亞的一個小鎮(zhèn)麥德林(Medellin)。這是一座很小的山城。在那里,有屬于他自己的世界。四歲的時候父親離他遠去,這對于他和他的家人來說,是一段極度苦痛的掙扎。
生存在這樣一個,以金錢來衡量人的成功與否的社會當中,他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富貴與貧窮的差別。可以說,幼年的貧困,給他上了最重要的一課。他的所有親戚都幫助他寡居的母親,幫助這位可憐的母親提供很多生活上的幫助,比如波特羅的學費等。波特羅曾說過:“當你在貧困的時候,生命對于你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
麥德林鎮(zhèn)有一個傳統(tǒng)的文化習俗,而且他們這個習俗是嚴格不容改變的。那里的男人們必須穿著正統(tǒng),因而,禮服、領(lǐng)帶與帽子都是日常裝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時,女性必需以一種溫文爾雅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兒童也必須是彬彬有禮并且聽話守紀律的。波特羅小時候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直到十九歲那年他才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麥德林。他是這樣描述他自己的:“我是一個生長于第三世界的藝術(shù)家。換句話說,我并不是在博物館周圍以及約定俗成藝術(shù)傳統(tǒng)圈子中長大的。所以,從一開始,我就以一種帶有新鮮感的視覺經(jīng)驗來接近和觀察我周圍的事物?!丙湹铝值男℃?zhèn)充滿了魔力、詩意與驚奇,正是他所見到的這一切,燃起了他的想象力。
他在風景中尋求真實,因為大自然的一切景物使他的畫面變得豐富而且美麗。他所描繪的麥德林鎮(zhèn)主題涵蓋甚廣,其中包含天堂、野餐、斗牛、士兵、舞蹈、婚禮、葬禮還有裝飾華麗的哥特式教堂。
波特羅德作品反映了宗教與戰(zhàn)爭的力量,比如宗教墻面上過度的裝飾圖案,畫那些苦受折磨的圣徒們,還有受難的基督耶穌。他對前人的藝術(sh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了解是從他進入學校和開始旅行之后才開始的,之前并沒有受到過任何關(guān)于藝術(shù)史方面的熏陶。
出于對于斗牛的強烈熱衷,巴特羅還曾特地進入斗牛學校。年輕的他在那里學習,打算成為一名斗牛士。然而,當他看到第一頭活生生的斗牛時,他停止了,他不再學習如何駕馭這些公牛。他接下來的時間所作的是畫大批的公牛還有斗牛士。當他他二十歲時,用它贏得的國家藝術(shù)家沙龍(Salon Nacional de Artistas)獎金,從哥倫比亞的(Buenaventura)港口出發(fā)旅行,到達了向往已久歐洲。他去了馬德里的圣費爾南多學校(Escuela de San Fernando)學習。在普拉多博物館(Prodo),他看到了許多大師的作品,便開始臨摹。他覺得從大師的作品中獲得是他一生中獲得靈感是非常重要的。他臨摹了諸如提香、丁托列托和維拉斯貴支等人的作品,同時,這也都是他作品重要特色一個組成部分。
在西班牙停留一年以后,波特羅去往佛羅倫薩(Florence)。對于他來說,這是一個非凡的時期,他曾經(jīng)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佛羅倫薩的生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原來生活可以變得更加快樂。”巴特羅研習了皮埃羅?代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 Francesca)、烏切羅(Uccello)與馬薩喬(Massaccio)等人的作品。在意大利,巴特羅這種過度肥大造型的這種品味被人們所認可。所以他說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繪畫不僅僅是他實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而是具有更大的復雜性,而且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經(jīng)歷過意大利旅行的那段時間后,他的作品的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因素逐漸加強了,相反,沖突性的元素少了很多。他的作品有著更加嚴整的構(gòu)圖。 意大利的繪畫藝術(shù)對于波特羅一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始終有著很大的影響。
之后,巴特羅又去了墨西哥。在這里,他看到了墨西哥壁畫大師們的作品,這便激起了他創(chuàng)作的興趣,他把當時社會正發(fā)生的事件融入到創(chuàng)作當中去。受到墨西哥壁畫三杰以及里維拉(Diego Rivera)的妻子卡洛(Frida Kahlo)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是他覺得里維拉構(gòu)圖不是很有條理,覺得西蓋羅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是世界上最糟的畫家,感到奧羅斯科(Jose Clemente Orozco)是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派生物。就墨西哥壁畫而言,他們?nèi)烁裾谏w住了他們作品的光輝。所以,波特羅要走一條不同他們的道路。
今天的巴特羅雖然年事已高,但對于藝術(shù)事業(yè)的熱衷仍舊不減當年。
圖三 《有香蕉的靜物》
(Still Life with Bananas)
1990
布面油畫
130×90cm
圖四 《查爾麥塔的死》
(La muerta de Luis Chalmeta)
1984
布面油畫
175×121.9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