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隴原畫派”現象談開
近日,一場名為“海納百川,絲路重光”的書畫展覽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舉行,展覽匯集了甘肅省近20位一線書畫名家,展出作品近200幅。旖旎的風光,奇異的民俗,壯麗的山水,秀美的自然,充滿濃郁西部風情的繪畫作品為上海的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西部文化的窗口。這次展覽是甘肅與上海兩地文化交流的一出重頭戲,無論是規模還是水準,都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展覽首次提出了“隴原畫派”的概念,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和討論。新世紀以來,隨著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各地畫派頻出,無論是個人自封還是政府倡導,無一例外是一反過去由后人歸納畫派名稱與內涵的傳統做法,呈現出新的時代特性。
畫派林立 是耶非耶
畫派,指立場、見解、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畫家們的組合。在中國美術史上,存在著眾多的流派,如金陵畫派、常州畫派、浙江畫派、嶺南畫派、海上畫派、長安畫派、黃土畫派等,這些畫派都對中國美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每個畫派的形成,都有歷史、時代的必然,也有畫派成員自身的努力,旁人、后人的認可、肯定和界定,經過歷史的洗禮后被社會所承認而載入史冊。總的來看,畫派形成的基本規律一般是以一批有影響的畫家為骨干,影響或團結更多的畫家和愛好者;有相對統一的表現題材和風格,藝術追求和目的相似或相近;經常切磋交流、舉辦畫展、出書、研討。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的增長、輿論的關注,畫派也就逐漸形成。歷史上,畫派存在的時間多為一代畫家,最多兩代,隨著主要畫家的逝去,畫派也就逐漸消失了。
而近年來,畫派熱悄然興起,已引起了業內人士和批評人士的廣泛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意見爭論不止,但主流思潮還是對此持肯定態度的。
溯本求源,畫派熱還是來自打造地方文化牌的主觀意識。雖然“打造”“培育”等字眼讓習慣了傳統畫派興衰的業內人士頗覺刺耳,但不僅靠同宗同師以及學理上的傳統傳承,而開始借助“外力”形成文化效應,正是當代畫派產生發展的特點。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中,對畫派內畫家及作品的有益影響是確定的。畫派概念的提出,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能夠團結同地域的畫家,形成凝聚力,二是本地政府可以通過這樣的文化理念在全國形成新的文化視點和熱點,引起社會關注。這正是當代畫壇頻繁提出“畫派”的兩個重要原因:形成合力,和地域文化發展的需要。
新畫派概念的樹立可以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畫家應而可以得到創作上的便利,也可以享受到政府支持對藝術產生的推進作用。反之,由政府支持主導,畫派領軍人物和代表畫家的藝術運作,新畫派的成熟過程更有益于政府文化資源的整合。由地方畫派、民族音樂、非物遺產、歷史景點等元素構成的地方文化品牌,終將為區域經濟建設起到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
去年,內蒙古自治區官方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當代“草原畫派”的概念,事實上,“草原畫派”也帶有很強的官方主導色彩。事實在說明,確認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或存在,須站在藝術發展史的高度,以科學的態度做必要的定量與定性研究,其結論產生于研究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但是作為一種理論的自覺,在特定背景之下提出建立某種藝術流派的意向,并倡導藝術家付諸實踐,這在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上都不乏其例,雖然這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
出人出畫 學術唯上
元代的黃公望、清代的王石谷先后不斷表現虞山而有了虞山畫派,虞山沒有黃公望等就不可能在美術史上留名,同時,黃公望、王石谷如果僅是一件或幾件表現虞山的作品,虞山也難以留名畫史。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推出代表性人物并名留畫史、張揚學術精神,是保證畫派地位的重要因素。
政府畢竟不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如果培育畫派只是一個政府行為,那它很容易受當政者人事變動的影響,最終還是要按藝術規律辦事。注重美術群體發展狀態的地區政府應該與創作者的創作保持一定距離,要按藝術規律來擬定文化藝術發展的方針,這樣才能促進畫派或藝術群體的成長。
從長安畫派到新世紀黃土畫派的變遷,可以看出畫派產生是和面對的學術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畫派的發展需要在學術層面進行客觀、謹慎的總結。一個地方需不需要成立畫派、成立什么畫派,大家會有不同的意見,但終歸要著眼于地區的自然風貌、自然景觀和歷史淵源,要鑄造風格樣式,這種地方性不是統一性的,要強調地方特色,要和時代的藝術思潮、流派相統一。
在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當代形勢下,畫派的產生、發展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我們關注畫派,更關注畫派對當代畫壇、對文化藝術事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隴原畫派 世紀之秀
“隴原畫派”的提法是近兩三年的事情,隨著創作群體的相對牢固,創作思路的日趨成熟,創作風格的逐步確立,隴原畫派正日益受到圈內人士的關注。
隴原畫派的確切歷史應該追溯到1992年,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的成立。絲綢之路協會雖然是一個民間性質的書畫團體,但她的發起人卻全是甘肅省德高望重、高瞻遠矚的領導同志。原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同志任名譽會長,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鄧成城同志任會長,原甘肅省人民政府秘書長于忠正同志任執行會長的絲綢之路協會,在成立伊始即廣泛聯系社會各界人士,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歷史文化為主旨,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文化活動,團結、組織書畫家舉辦各類書畫筆會和書畫展覽,為隴原畫派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二十多年的潛心耕耘,隴原畫派逐漸擺脫了長安畫派和黃土畫派的影子,創造出了主題明確,特色明顯的視覺語言體系,無論藝術實力和作品質量,都在全國美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有:楊志印、董兆儉、董兆惠、汪玉良、石懷川、王坤和、張光宇、沈風濤、李朝陽、黎小麗等。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地域資源和民族特色,利用甘青藏的少數民族生活題材,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獨特藝術魅力的繪畫風格,創作出了眾多別具一格的作品。
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雖然是純民間性質的書畫團體,但在其中不難找到當政者、領導者的用心良苦和高瞻遠矚。正是在打造、扶持地方文化牌的主導思想下,隴原畫派的藝術家們得到了良好寬容的創作空間和學術氛圍,一批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得以誕生。因此,此時提出隴原畫派的概念是具有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隴原畫派也必將為新世紀的中國畫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