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票價、分批免與免費“一刀切”
2008年1月1日起,法國各地14家博物館向參觀者免費開放其永久性陳列。隨即有文章分析,法國相當一部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博物館一旦免費開放,就意味著法國每年將喪失1.4億美元的博物館門票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會因此增加2億美元的財政負擔,一里一外,相差3億多美元。
免費還是收費?西方國家也有爭論。
我國博物館大規(guī)模免費開放,是否也會加大國家投入?答案有待時日,但關于“免費”的緩急之爭, 在“通知”正式出臺前就存在。
有人認為, 博物館是公益性的事業(yè), 博物館的主體主要是由政府興建、財政支持,博物館藏品具有社會公共財富的性質,特別是博物館具有教育的功能, 而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應該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人持這種觀點:博物館的展覽應視為一種服務和產(chǎn)品,參觀博物館理所當然該收費。門票還是博物館可以用來彌補國家投入不足,改進改善館內(nèi)服務、設施的輔助性收入和控制參觀者的適當管理手段。
也有人提出應先實行低票價,逐步過渡到免費。他們認為從“通知”出臺及要求時間看,免費的決定明顯匆忙。如果實行低票價,同時針對部分特殊群體免費,既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又利于調(diào)動博物館積極性,綜合社會效果更好。
北京市文物局有關人士認為,低票價看似一道門檻,但對觀眾心理產(chǎn)生的影響是微妙的。通常人們參觀博物館都期望物有所值,因此以優(yōu)質的展覽多吸引一位認真參觀而不是游覽的觀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他向記者提起這樣一件事:去年首博舉辦奧運特展時,一個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湖北來京務工人員,一進門就花錢買了特展票,他說他是沖著展覽中的家鄉(xiāng)文物來的。
他認為,博物館免費開放惠及全民,是博物館發(fā)展的趨勢,但就北京地區(qū)情況看,收費不是擋住觀眾參觀的首要原因,關鍵在于博物館是否提供吸引觀眾的展覽或活動。免費之前,首博門票收入年均過千萬,自然博物館也達到過900萬元,可見人氣之旺。
記者采訪接觸到的一些文博界人士,他們從操作層面也提出看法,認為免費開放應當區(qū)分博物館不同情況,分批、分步驟地進行。
比如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自然博物館,很多設施落伍,更沒有寬敞的禮儀大廳和敞亮的館前廣場,如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免費后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連快速疏散觀眾的地方都沒有,只能涌向馬路,觀眾的人身安全難以保證。而一些紀念地及學術性強的博物館可以先行免費,因為這兩類博物館地處相對偏遠,館內(nèi)外空間較大,有安全疏散觀眾的能力,也有利于人們有序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