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古玉精品展8月22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件古玉器精品集中亮相,殷商時期的“玉捧琮人”、漢代“長樂”雙龍谷紋大玉璧等極為罕見,均為中國古代玉器制作高峰期的典型器物。這也揭開了民間古玉精品的面紗,使得人們再次關注民間收藏,尤其是民間古玉收藏。
高古玉:散入尋常百姓家
古玉的歷史就是文化的歷史。在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看來,本次古玉精品展玲瑯滿目,充分展現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每一件古玉器都以其細膩的質感、精細的技法、豐富的美學內涵講述著一個個美麗的故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玉文化始終貫穿于中國文明的發展過程。高古玉主要為漢以前的玉器,一直存在于封建帝王禮制當中。”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副會長劉心亮說。
高古玉被認為是文物,很少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在國內的民間流通中卻并不罕見。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侯彥成表示,民間收藏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對保護國家文物、文化藝術品不外流起到很大作用。一些民間收藏家傾注幾十年的精力和資金,在豐富自身文化知識的同時,也保護了國家文物。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汪遵國也充分肯定了民間收藏的作用,認為在民間有很多珍品、精品,“如本次展出的漢代‘長樂’雙龍谷紋大玉璧,在各方面都超過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題詩漢玉‘長樂’佩”。
雖然民間收藏對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古代文物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認為古玉不可能大批量地流落到民間。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副會長杜西亮認為,中國的盜墓歷史已有3000多年,而解放以后的文物開發只有60年歷史,因此民間流傳要比國家開發的時間久。“民間收藏是事實,但目前缺失合理的定位。”杜西亮說。
古玉市場:從無序到有序
“古玉收藏有一個難點,就是對收藏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劉心亮介紹,由于玉文化一直融于古代的封建體制之中,佩戴何種器物與其所處地位、官職大小等均有關系,因此,單看官員佩戴的玉器種類即可判斷此人是文臣還是武將。所以,要想對古玉文化有所了解,就要了解玉的歷史,注意其時代特征和時代神韻。”
出席本次精品展的部分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對于個人收藏影響不大,古玉本身的內涵及其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使其“含金量”很高。然而,古玉市場也存在很多問題。中國古玉器研究會甘肅省分會會長杜義德分析說,問題主要體現在很多非專業人士以賺錢為目的介入此領域、藏家水平參差不齊、仿品增加等諸多方面。他認為,古玉市場近幾年也開始向良性方面發展,在國家沒有出臺具體法規的情況下,讓市場來規范古玉收藏,吸收和淘汰不同的人士進出,從無序到有序重新洗牌,向理性方向發展。
侯彥成認為,民間收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贗品。“以古玉器為例,目前還沒有科學的方法鑒定它的年代,只能鑒定出它的材質來。如何確定古玉器的年代、年份,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侯彥成說,“現在造假成風,很多有錢的藏家沒有鑒別能力,有鑒別能力的人卻沒有錢,加之有些專家、學者并不是從學術角度為藏家做鑒定,而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甚至昧著良心說話,這也誤導了一大批收藏者。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成立民間的、權威的鑒定隊伍。”
涉獵古玉:好心態最重要
談到古玉收藏,接受采訪的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及一個詞:心態。劉心亮認為,古玉收藏應注意四點:眼力,辨別真假;實力,經濟能力;魄力,下手要及時;道德規范,要有好的心態。“很多人交學費、上當的原因就在于專業知識匱乏和心態沒調節好,卻老想著撿漏。撿漏要靠實力,而非運氣。”
杜義德認為,撿漏的幾率很小,這就讓做仿品的人有機可乘。“收藏不怕貴就怕假,不要聽別人講故事,說是祖上多少代傳下來的,故事里的事是說不清的。”他認為,初學者應該找一個切入點,如從材質開始了解古玉,少買多看,培養一種感性認識。
“對于初學收藏的人來說,首先是心態。要擺正心態,搞收藏心態不好肯定要吃虧。多看一看書,多看一看博物館里邊的東西,科學考古出土的東西,民間大藏家手里的東西。想收藏好東西,就必須眼勤、腿勤、手勤。從材料、器形、做工、沁色、包漿等五個方面綜合分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幾年的時間。鑒定古玉不是懂得鑒定就成了,還需要運用美術、歷史、考古等方面的知識。”侯彥成說。
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王曉輝認為,“藏”的真諦在于體悟其中玄妙,在不斷展開想象的同時,獲取“妙得”的快意,并在快意中養出一份雅性。“‘玩’不是淺薄,‘藏’也不是為了占有。其實收藏或把玩藏品就是心靈的一種散步,‘玩’的東西越高古,人的心靈就越逍遙。收藏古玉是與歷史文化同行,不是吃青春飯的,什么時候進入都來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