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劉芯濤“衣錦夜行” 展覽作品
李昌龍“移步置景” 展覽作品
劉芯濤簡歷
李昌龍簡歷
2009年9月21日下午16:00,劉芯濤“衣錦夜行”展+李昌龍“移步置景”展在墻美術館開幕。
劉芯濤“衣錦夜行”+李昌龍“移步置景”
策展人:何桂彥
藝術家:劉芯濤、李昌龍
地點:墻美術館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34號CCTV新址南側(原中央工藝美院內)
時間:2009年9月18日--10月8日
劉芯濤“衣錦夜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進入了全面的都市化發展階段。到了90年代中后期,都市題材取代了80年代的鄉土繪畫,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主題。劉芯濤正是一位以都市生活為表現題材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
此次劉芯濤在墻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標題定為“衣錦夜行”。展覽展出了他的《潰夜》系列和大型裝置作品。《潰夜》是劉芯濤從2006年開始創作的,它們承載了藝術家對都市變遷的關切與特殊的都市生存體驗。畫面中似乎有一個隱形的夜行人在對黑夜中的都市生活片段進行不同視角的紀錄。從雜亂的廢棄物到潰爛的百合花,這個隱形的夜行人或靜觀、或窺視地向觀者呈現著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市生活場域。藝術家將一切反映繁華都市夜景的五彩色調從畫面中抽離出來,取而代之的是用灰白色營造的一種單純的、潰爛的和虛無的畫面氛圍,從而建構起藝術家對于都市生存體驗中的欲望、焦慮、破敗的質疑,這正是“潰”的意義所在。此外,藝術家在寫實的油畫技法中融合了水墨流淌的表現手法,絮亂而不完整的畫面將都市夜景下的“潰”——頹廢、衰敗和潰爛表現得淋漓盡致。批評家王林先生在《無眠的暗夜中》這樣評價劉芯濤的《潰夜》:“作品介于記錄與記憶之間,實景與幻覺之間,描繪與表現之間,甚至是影像與繪畫之間。畫家在一定程度上游離于表現之外,把自己的描繪客觀化——不是現實主義的客觀化,而是表現主義的客觀化,以便從中找到對主客體間性的合適的表達方式。”在展覽中,劉芯濤用他的裝置作品還原了繪畫中的場面:垃圾桶被不合邏輯地置于街道中;蒼白美麗的百合花與骯臟不堪的廢棄物被并置在街道旁,在孤寂的路燈下糜爛;那對在畫面中無處不在的熱擁男女也會給作品增添一份夜景下潛藏的對原始愛欲的渴望。
劉芯濤“衣錦夜行”于2009年9月18日–10月8日在墻美術館舉辦。
李昌龍“移步置景”
“移步置景”來源于對“移步換景”一詞的挪用和篡改。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照方式中,“移步換景”強調觀者與場景的互動,人走景移,景隨身動。遵循這種東方化的觀看方式,不僅“景”將隨特定的時間、空間的轉變而改變,而且觀看者與被看的“景”均能成為風景的一部分。在“移步置景”中,“移步”同樣著眼于觀眾的觀看,同樣強調觀看的流動性和審美體驗的瞬間性。不過,“置景”一詞更突出“景”是先于觀眾而存在的,是藝術家主管設定的結果,是藝術家創作觀念的外化。
何桂彥
雙個展中另一位藝術家李昌龍在創作風格和理念上與劉芯濤截然不同。這次在墻美術館展出的“移步置景”展覽中呈現了李昌龍的兩類作品:現場搭建的類似于舞臺布景的大型裝置,其中還結合了影像藝術的表現形式并尋求與觀眾的互動;另一類是他的油畫作品。李昌龍用舞臺布景似的語言強調“置景”的效果,突出現場感。觀眾可以隨意進入搭建的“景”中,成為“景”的一部分。與此相似,李昌龍的繪畫作品也有著強烈的攝影棚似的現場效果。畫面中的人物總是被強烈的聚光所照射。藍綠色的冷光或逆向射來,或從下向上照射,再加之人物的仰視動態,以及絮亂的筆觸和大膽的冷暖色對比,使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不安、驚懼而怪異的氛圍。畫面中這種特殊光線和筆觸的處理,有意地保留了某種非自然的、不協調的、割裂的感覺,使得人物像剪紙一般被生硬地嵌入畫面的場景中。
雖然這兩類作品形態各異,但卻共同呈現了介于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場景,它們既來源于現實,又疏離于現實。畫面中的“景”并不是對現實“造景”的直觀反映,而是藝術家對現實中景的一種心理篡改,其間充斥著一種現實景觀與心理景觀所形成的一種落差感。作為一名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李昌龍正是希望通過“置景”來營建一個另類的反映當下經驗和文化體驗的生存空間,它們是狂亂的、變異的、恍惚的。這樣的景觀既是對片段化的現實生活的再現,又與之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既是視覺的,也是批判性的。
李昌龍“移步置景“于2009年9月18日至10月8日在墻美術館舉辦。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