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國家畫院全體專職畫家的一次集中亮相。9月24日至28日,從紅色革命圣地韶山到人文古城鳳凰,再到奇石林立的張家界,國家畫院創研部的二十幾位畫家在湖南省進行了為期5天的采風寫生活動。
“偉人故里行”是本次寫生活動的主題,也是國家畫院在新中國60華誕之際特別開展的一次帶有特殊意義的活動。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說:“韶山是我們向往已久的地方,國家畫院謝志高、王迎春、李延聲等都曾來過韶山,并創作過一些很有影響的領袖題材作品。不少畫家是第一次來,他們希望通過感受毛主席家鄉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30年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成果,創作出一批有時代特色的藝術精品。”
采風寫生旨在提升品質
毛澤東故居、鳳凰古樓、干農活的苗族老阿婆、身著苗族服飾的美麗少女、古樸奇特的吊腳樓、美麗的沱江、沈從文故居、陳寅恪故居、神奇的張家界……都給藝術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每到一地都被當地的民俗風情所吸引,急切地拿起畫筆和速寫本進行寫生創作。李延聲、田黎明、范揚等頭一天便畫了20多幅速寫。
田黎明認為,無論時間長短,寫生最重要的是“感知”,只有感知才能引發藝術家對自然和課題的思考,而此次紅色之旅的后續創作是長期的,并不是畫幾幅畫就能完全代表寫生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可能會影響藝術家的一生。“有時候偉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景物就能影響到你的創作和思考,進而提升一種品質。到生活中來最重要的是品質的提升,這是中國文化所強調的一種品格,因為品格決定審美,也可以說品格和審美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才能把握好表現方法。沒有這個方法,畫面語言就會顯得表面化和概念化。”李延聲說:“中國藝術講究人和自然的和諧,要想在藝術上有所作為,必須要到生活中去。藝術創作要發展,兩條最關鍵,一是一定要沉下去,要甘于寂寞;二是藝術語言要不斷提煉,沉得越深,藝術技巧就能提得越高,這是一個辯證的關系。”
而對于張江舟來說,寫生還是一個修心養性的過程。他認為,畫家的心性若不健康美好,作品肯定不好。“改革開放30年來,美術界的創作環境非常自由和寬松,藝術面貌多元、多樣,但也出現了一些精神形態不太健康的作品和樣式,這與畫家的修養和積累有著直接關系。”張江舟說,要想畫好畫,精神培植是第一位的,沒有健康的精神狀態、沒有一顆豐滿、豐厚的心,藝術家的筆頭不可能美好、強壯起來。“自然環境可以讓你找到許多在城市生活中找不到的東西,除了搜集素材之外,寫生最主要的目的是陶冶性情。”
國家畫院沒有“圍墻”
在總結此次寫生的意義時,田黎明認為,雖然外出時間不長,但地點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這對國家畫院的每一位畫家來說,無論從內心思想或是個人經歷上都是一次提煉和升華。“這是國家畫院的一次重要活動,是國家畫院對如何在學術和理念上能夠配合國家文化發展脈搏和策略的一種思考,體現著國家畫院對新時期文化的理解。楊曉陽院長特別強調國家畫院的一切活動都要立足于學術本體。一是傳承人文精神,弘揚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二是體驗和展示當代的人文境界。此次活動正是體現了這兩個層面。”田黎明說。
負責本次活動具體組織工作的創研部主任、山水畫家趙衛認為本次寫生采風活動還體現著國家畫院畫家的團隊精神。不少畫家放棄個人事務,積極參與這次集體活動。據趙衛介紹,這已形成國家畫院畫家的傳統。在堅持“三貼近”藝術創作原則,在支援地方美術普及、走進老區、聚焦西部等方面,國家畫院近幾年已經連續舉行了多次大型活動。不過,這次“紅色之旅”更具特別的含義,對領袖的敬仰,對圣地的崇拜,使畫家另有一番體會和感受。
在楊曉陽看來,本次“偉人故里行”寫生是在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前提下,國家畫院如何進行下一步發展的一種思考和調研。“深入生活,表現時代,配合黨的各個時期的重要任務,跟國家的發展同命運,一直是國家畫院老一輩藝術家一直遵守的一個宗旨。現在國家畫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國家畫院應如何發展,如何與時俱進,我們在思考,全國也在注目。國家畫院一定會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海納百川,借古開今,把各家各派,把從古到今優秀的民族傳統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都融入到國家畫院的平臺上,給任何一個在政治上健康、為時代服務的畫種、畫家和畫法都提供一個創作的平臺,這是國家畫院打開門甚至是推倒圍墻辦畫院的一個思路。這次‘偉人故里行’寫生,正是這個思路中的一個項目,是有計劃進行的一個課題。”楊曉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