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奏出人間的辛酸》
湯小銘《稻香時節》
黎雄才《華山南天門》
林墉《孔雀琴師》
黃新波《創世紀》
許欽松《潮的失落》
王肇民《大葉紫薇》
融匯東西,兼容并包,少了牽絆,多了原創
談及60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廣東”是一個絕對繞不過的字眼。
上承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革的余波,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幾代廣東藝術家以不懈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的藝術探索,以及驚人的天賦,在中國美術界造成了持續數十年的影響。雖然縱觀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以某一區域文化為核的創作成為一時潮頭的現象不斷出現,例如以傅抱石為首的江蘇新國畫的創作,以石魯為代表的長安畫派的表現,以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堅為代表的新浙派人物畫的發展,以及四川的雕塑、北大荒的版畫、戶縣的農民畫,和依托“798”等藝術園區逐漸形成的北京等大都市的面目復雜的當代藝術風潮等等,都以其典型或話題性而引起全國關注。但若論時間跨度之長,輻射面之寬廣,杰出畫家之多,對時代精神的解讀和影響之深,近數十年的廣東,著實是一個少有對手的案例。
許欽松:“橋頭堡”廣東美術要面向未來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許欽松近來一直有一個設想:希望能把建國60年以來,在全國造成巨大影響的廣東畫家和廣東美術作品,以一次全景式的展覽展現給大眾。他認為,與新中國成立同步走來的廣東美術,在“一甲子”之年,應當有足夠厚重和深沉的思考,也應有宏闊而前沿的展望。
嶺南畫派
為廣東美術提供
重要思想淵源
按照許欽松的構想,這樣一個大型展覽應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選出60年來30位在廣東從事創作或者廣東籍,在全國影響深遠,足以寫進藝術史的藝術大家以及他們每人的數件代表性藝術作品;第二部分選出堪稱廣東畫壇中堅和支柱力量的數十位名家;第三部分則是根據“只看作品不看人”的原則,將廣東中青年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加以呈現。
許欽松表示,廣東美術60年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僅以廣東畫院5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為例,第一次被冠以“畫院六大家”名號的黃新波、關山月、胡一川、賴少其、黎雄才、王肇民,就都堪稱在藝術史上能夠真正立足的大家。在他設想的“60年30人”名單中,就有如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李鐵夫、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良、林風眠、馮鋼百、譚華牧、司徒橋、符羅飛、李樺、丁衍庸、羅工柳、古元、黃君壁、方人定、趙獸、黃少強、廖冰兄、余本、潘鶴、楊之光等。
百多年來廣東對外交往“第一線”和西學東漸“橋頭堡”的地位,在許欽松看來,這樣的土壤上生長出來的廣東美術,既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又早早融入了海外多元的藝術訴求、技法和理念。比如嶺南畫派的出現,在當時被認為“不可思議”。因為它打破了明清以來中國畫領域死水一潭的局面,走出了一個新天地。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只有那個思想激烈變動的年代,在最能感知這種變動的廣東才能發生。而類似嶺南畫派這樣的革新思潮和創作的余波影響,其實也為廣東近五六十年的美術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
不止“創作”,還要“讀人”
——理論不能再是短板
作為廣東美術界的“掌門人”,許欽松在美術創作和管理上有許多創新之舉。在“廣東美術60年”這樣一個時間點上,許欽松將眼光瞄準了被視為廣東美術較為薄弱的一個領域——美術理論。他提出,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培養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美術理論家、批評家,同時加強畫家自身美術理論的完善。“作為廣東美術的最高學術機構,廣東畫院的美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應當是并列的兩大方面”,許欽松表示,在廣東美術界,也應當呈現這樣一種實踐與理論并行的格局。然而現實是,廣東的美術創作碩果累累,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但是理論方面卻成為“短板”,輕視理論的藝術家大有人在。
許欽松擔任省美協主席之后,倡議成立了文藝理論專業委員會。“在國外,有專門的藝術研究者和理論家跟蹤藝術家,對他們進行深入研究,為什么?因為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家庭情況、教育和生長背景、師承關系、性格構成、思想追求這些方面,構成的是他作品背后的支撐,直接影響到他的創作狀態,進一步影響到一個時代藝術創作的風貌。這些‘活’的東西,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如果沒有理論層面的梳理,后人除了看到一堆藝術品之外,對一個藝術家,一個時代的藝術流變,往往就會覺得難以有深入的理解”,許欽松說。
另一方面,許多早期的藝術大家,自身也是理論大家,例如潘天壽、黃賓虹、傅抱石、齊白石、李可染等都有畫論或者畫語錄傳世。即使在近60年來,很多老一輩藝術家也有很多精彩的畫語錄。比如王肇民先生畫語錄,可惜的是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記錄,從而為年輕一代所用,“這是一種相當可惜的缺失”。許欽松說,此次廣東畫院50周年慶典期間,明顯感覺到理論缺乏帶來的遺憾,因此這也是下一階段畫院和廣東美術界首要的工作之一。
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下之文化”
走進人類文明大格局
迎來60華誕的廣東美術,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其中一個直接的挑戰是:在過去百多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因遙遙領先的經濟優勢而搶得思想和市場高點的那種美術發展環境,已經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全面起飛而顯得不再具有突出優勢。北京、上海、江浙,甚至成都、重慶這些新的藝術“高地”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樣的格局中,廣東美術如何保有自己的優勢?繼續打開新的天地?
許欽松認為,隨著近年各地經濟差距的不斷“拉平”,特別是網絡發達帶來的資訊傳播的快速發展,文化藝術“大一統”的平臺正在形成。很多內地地區在藝術方面的確已經不再需要廣東這樣一個“二轉站”,但在廣東美術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廣東融匯東西,兼容并包的這個傳統仍舊是最大的優勢。
許欽松指出,廣東從歷史上看就是一個移民省份,近幾十年更是引入了大量人才,形成了一種非常好的融合的文化格局。同時廣東由于歷史文化的淵源,在創新方面歷來相當活躍。雖然在傳統的厚重上可能不及河南、陜西等內陸省份,但是反而少了很多牽絆,多了幾分原創性。原創性恰巧是藝術的靈魂。廣東藝術的輕松抒情特性,是中國藝術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方面。
更重要的是,許欽松認為,現代藝術家的思想觀念應當有所變化,要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下之文化”的范疇,放到人類文明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在“60年”這個節點上,廣東的藝術家們應當思考的,是如何解決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