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文化繁榮和發展對一座城市的形象和競爭力的重要價值。于是,在許多城市中,各種美輪美奐的美術館爭先恐后地建立起來,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與美術館的富麗堂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來欣賞藝術的觀眾寥寥無幾。老百姓對藝術殿堂的冷漠與美術館公益性、群眾性的本質屬性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一現象已經成了我國各地美術館面臨的一大窘境。近日,來自全國十幾個城市的美術館館長齊聚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對美術館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研討。
美術館“門可羅雀”
美術館運營屬于一項公益事業,作為傳播藝術的載體,美術館肩負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培養群眾文化藝術素養的天然使命。設計師巧奪天工的設計、美術館的精心選址、每一個建筑細部的雕琢、修飾和藏品的收集、展覽的精心設計等等,其所耗費的巨額金錢和煞費苦心,無一不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踏進藝術的殿堂。但是,當美術館熱情地對觀眾張開雙臂時,經過美術館門前的人們卻總是行色匆匆,駐足觀賞的人屈指可數,對此種讓人費解的現象,參加座談會的各位館長都紛紛表示無奈。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坐落在風景優美的蓮花山公園腳下,該館特聘研究員陳履生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這座高雅美術館平時的窘狀。
“經常是美術館大張旗鼓地隆重開幕,過兩天就沒人光顧了。”河南美術館館長化建國提到一些美術館的遭遇時說。雖然河南美術館位于鄭州市中心,占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不過進館的觀眾以周末舉家前去游玩的居多,其中真正去欣賞藝術作品的人很少。
記者還了解到,一些美術館為了避免長期荒廢和閑置,便和一些企業、單位舉辦聯誼活動或其他商業活動,借此聚攏人氣、收取租金。
美術館緣何如此“寂寞”
據介紹“美術館”一詞來源于日本。有館長認為,我國美術館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國外美術館相比,中國的美術館甚少有自己的藏品。因此,除了每年舉辦數個展覽之外,美術館普遍缺乏吸引觀眾的“秘密武器”。
優雅地矗立在城市里,卻不能夠為公眾提供服務,這是當前美術館普遍面臨的窘境。陳履生說,各個美術館都想出了許多辦法去解決,比如“免費開放”。但是免費開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館長們認為,公眾并非支付不起低價的門票,美術館長期“寂寞”的原因還在于老百姓普遍缺乏上美術館去欣賞美術作品這種文化傳統和習慣。還有就是美術館本身有坐等別人上門的習慣,對自己的展覽宣傳不夠,老百姓對各種美展信息了解甚少也有關系。
在研討會上,一些美術館長也為美術館的現狀倒了不少苦水,其中一個讓這些館長們頭痛的問題是,絕大部分的美術館都存在資金不足問題。李杰民館長表示,現在館長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想方設法去籌集經費,以保證美術館的正常運行。不難想象,如果一個美術館運營資金無法保障,當然就舍不得掏錢去做宣傳推廣工作。以深圳為例,每年到了秋季,大街小巷四處可見音樂廳或劇院的各種宣傳廣告,相比之下,美術館展覽的宣傳廣告卻寥寥無幾。舉辦一次美術展覽,也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投入。因此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美術館就無法專心發揮它的教育與服務功能,培養公眾的藝術文化意識也就無從談起。
館長們還認為,美術館自身還存在一個定位模糊不清的問題。他們達成的共識是:美術館應當是一個綜合了研究、收藏、展覽、交流、教育、服務的藝術文化機構。美術館應該是“大眾的美術館”而非“專家的美術館”。但現實往往是,普通公眾無法理解一些展覽和作品的意思,參觀之后并未獲益,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看。而美術館也往往是重展覽,輕教育。一些普通大眾能夠理解的展覽或涉及當下的展覽比較少。
美術館應怎樣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美術館能夠走出目前的窘境嗎?研討會上,各位館長們紛紛出謀獻策。
為了在有限的資金下豐富美術館的展覽內容,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介紹了經驗:“每次展覽投入的經費和精力不少,但是最多展出一個月就完了。后來我們提出各美術館互相交換展覽。一個展覽籌備一年,花費100萬,而運輸費僅有幾萬,很合算?!?/p>
福建美術館館長游光霖認為,要建設所謂中國特色的美術館,實質上就是要形成美術館自身的地域特色,而且地域特色與公眾生活關聯度比較大,這就要求美術館要注重相關作品的收藏,這樣不僅能辦有特色的美術館,還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普通觀眾。同時,美術館應當明確自身的定位,一定要注意美術館的教育和普及藝術功能。
上海張江高科美術館館長李旭則帶來了一些創新的概念——把美術館推到公共空間,讓美術館走向群眾。李館長說,雖然張江高科美術館面積不大,然而在他的策劃下,美術館把“展覽”搬到了公共空間。張江的領導為美術館請來很多藝術家,已經創作了40多件藝術化的功能性作品,如湖邊的亭子和橋、公交車站等等,采用的都是永久性材料,可以永遠留在張江。
記者 易運文 通訊員 陳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