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葉永青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專題】 出云南記
2010年3月27日下午,隨著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音樂,“出云南記——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之一脈”展覽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藝術家唐志岡在開幕式上致辭
此次展覽由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與中國當代藝術院共同主辦,由著名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葉永青策劃。展覽共計展出吳文光、文慧、曾浩、任小林、段玉海、羅旭、曾曉峰、李季、劉建華、何云昌、朱發東、欒小杰、武俊、唐志岡等14位生活并創作于云南當代藝術家的近40件代表作品,包括電影、多媒體、繪畫、裝置、雕塑以及行為和建筑的圖片等多種形式,特別是從學術史和生活化兩方面嚴肅梳理了藝術的地方志和成長史,即發端于上個世紀90年代并持續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一脈的生態軌跡。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總監翁菱接受媒體采訪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自去年年底成立之際始終倍受關注。作為中國第一個官方的當代藝術研究機構,其對當代藝術史和理論的研究以及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作用需要大量嚴肅且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和活動的支持。首展《出 云 南 記》,邁出了與國內一線當代藝術機構全面合作的第一步,非常值得學界期待!
參加展覽的山人樂隊
參展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和作品形態豐富而典型。吳文光與文慧繼續以冷靜的目光呈現著紛繁生活的“真實”;曾曉峰嘗試新的材料,以超驗的方式關注生命意志的表達;曾浩刻意放大的日常生活片段,強調了當今社會人與現實之間的陌生關系;任小林潛心繪筑的超現實的、象征性的心靈劇場,使人得以走到自己的反面,重新審視自我;段玉海用看似浪漫主義的寫實手法,展現著不同時代風景背后的文化沖突和現實隱憂;羅旭的作品最能與觀眾產生互動,其對本土文化的深層理解和原生態釋放,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認知;李季將動物替代早期女性形象作為畫面的主角,使其駐足于世界的各種情境,隱喻地顯示出當代中國人精神面貌;
吳文光與文慧行為藝術《回憶》表演現場
劉建華呈現了100個人們對這個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幻想式的諸多向往,深入探討了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問題;何云昌的行為作品總透露一種簡單的矛盾,他以“無意義”的方式提示著生命“存在”方式的自由;朱發東多年以來,用自己的身體和行為有意識地演繹了這個時代人的垃圾狀態,反映著對當代的自我反省與批判;欒小杰筆下自傳式的男孩形象是其個體體驗的語言符號,強烈地表達著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現實即孤獨的情緒;武俊塑造的在城市、管道、殘器形成的空間中漂浮的、表情冷酷甚至呆滯的知性美女,表達文明發展中‘新陳代謝’的殘酷的同時,傳遞著一種游離的陌生感;唐志岡用頑皮的兒童象征與啟示處于某個特定時期和階段的人類,通過場景的置換將記憶中的歷史改寫,進入到一個更加生命本體與個人內心的狀態。
何云昌 行為攝影:石頭英國漫游記(局部)
綜而觀之,如果說生活并創作于一個被定義為邊陲和邊疆地區,是這一群藝術家的宿命的話,那么反抗這種生之俱來的命運并力圖融入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主流進程和文化實踐,在中心與邊緣的沖突與激蕩中尋找“我”的世界所形成的富于活力且卓有成效藝術現象,特別是以參展者為代表的堅持、進取、冒險、實驗、傳奇和經驗,則構成了超地域、跨文化、突破藝術疆界的“出云南”的精神軌跡,更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新的中國文化的地方志和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歷史的縮影。因此,《出 云 南 記》絕不是簡單的“云南畫派”的概念,或是泛泛而談“云南現象”,而是借由藝術地理學的角度呈現一種與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深度關系。應該說,展覽是開放且可持續的、多元且變化的。它將在未來因不斷匯集新的內容而逐漸豐滿和有機!
何云昌雕塑作品(局部)
曾浩繪畫作品:《2008年5月11日》
藝術家羅旭作品:人民公社的樹和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