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邵大箴:
由于性格和愛好的驅使,也由于教學的需要,(蔡吉民)他始終心儀寫生。寫生,按照古典學院派的觀點,是藝術創作的輔助手段,不是獨立的藝術創作。而這種看法受到現代人們的質疑,因為寫生同樣需要藝術家的才能與智慧,也具有創作的品格。優秀的寫生作品,其獨特的藝術生動性,是其他品類的繪畫創作難以比擬的。對依賴于在客觀物象的描寫中展示作者思想與感情的寫實油畫來說,寫生尤為重要。蔡吉民通過對繪畫史的學習和在實踐中獲得的體悟,加深了對寫生的理解,便矢志不渝地在寫生中探討油畫藝術的奧妙。他喜歡在現場作畫,他把現場的直接寫生概括為“觀察、發現、感受和表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煉自己的繪畫語言,追求“形象的直接生動性”。形象的直接生動性依賴于作者的敏感、機智和臨場發揮的能力,關乎到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對象融合的程度。他說,他的許多得意之作,如《繅絲女工》、《編織西蘭卡普的老人》,都是在現場寫生之后經過適當加工完成的。確實,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動態之中,這和那些醉心依靠照片描摹人物形象的油畫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人們在這些作品中不僅看到了作者由表及里的洞察力,還看到他出色的語言表現力:造型的準確,筆觸的肯定、流暢、利索而富于變化,色彩、色調的微妙而豐富,細節與整體關系的協調與統一,更感受到他筆下飽含的真摯感情。
蔡吉民虔誠地以自然為師,執著地在客觀物象中發現美。他畫人物肖像,不論面對的是親朋好友,還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都以謙和與尊重的態度描寫他們,在作品中顯示他們的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揭示他們內在心靈的動人之處。他畫靜物和自然風景,也以平實和質樸的語言揭示大自然的美感。他在把握和表現對象時,十分忠實于自己的直接感受,從而在表現時敢于和善于大膽取舍,有所強調和偏重,以寄寓自己的主觀情感。他酷愛寫實的繪畫語言,重視形與結構的表現,但他不吃偏食,樂意廣泛地從現代藝術中吸收營養,以豐富寫實油畫的藝術感染力。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感覺到歐洲古典繪畫、印象派和表現主義以及俄羅斯繪畫的影響,還看到中國傳統文人畫寫意的筆法,但這些元素都被他融入在質樸無華而富有深情的個性風格之中。針對中國寫實油畫對色彩的忽視,他著重研究造型與色彩的關系,以使形與色有機融合,力求以色造型。
?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汪誠一:
老蔡說他喜歡用大筆觸寫意的手法來作畫,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表現人物肖像,他能用大筆觸表現形,而且使形和色取得和諧到位,沒有相當的造型基礎和對“以色造型”的實際能力是遠遠做不到的。他的成就正在這里。如靜物畫“陽光下的紫花”、“魚”、“俯視的靜物”、“刀魚”等,人物畫則有“倚窗的女子”、“繅絲女工”、“文工團員”、“中學生”、“編制西萊卡普的老人”等,都是無可挑剔的成功之作。
中國的油畫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寫生被忽略,近幾年才被人們重新提起,于是有不少文化單位邀請畫家們四處寫生,這無疑對促進中國油畫直面生活是十分有益的,但這類活動時間短促,有的畫家更是偶爾為之,極少有好作品。老蔡不同,他是傾其一生,數十年的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不論做什么,只要認定一樣事情,堅持下去,不斷耕耘,總是會做出成績的。”老蔡認定寫生,并把它做到底,盡管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卻終于讓我們看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給人們帶來了優美的藝術享受。
?
深圳大學設計藝術研究所所長、湖南大學藝術設計系主任龍兆曙教授:
蔡老師本人作畫結構準確,下筆奔放,功夫特別扎實,個性很是張揚。他的許多作品至今我都能記憶猶新。我印象中蔡老師很勤奮,寫生作品極多。與眾不同的是,他喜歡把寫生當做創作,作畫時很投入,觀察力更是超強,往往能在短短的寫生時間段里精確把握住對象的精氣神,使之具有寫生中難有的深入,創作中難有的生動,風格獨具,是20世紀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難得的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經典性代表之作。
?
蔡吉民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趙興:
蔡吉民先生接受了蘇派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的訓練,又承繼了浙江美術學院以色彩進行塑造的特點,扎實的寫生素描基礎在他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錘煉。尤為獨特的是,在近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蔡先生對寫生創作情有獨鐘,他的油畫主要采取直接畫法,強調寫生的瞬間印象,講究外光,注重在創作現場一次完成。因此看蔡先生的畫作,總有一種活潑潑的生氣,使人能夠立即感受到凝聚在那一瞬間的描繪對象。
蔡吉民先生的藝術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的教學階段,這個時期以人物肖像為主,和他的教學實踐密不可分。這個階段他創作了不少具有鮮明時代風貌的作品,如參加了1964年全國美展的《劉昆和他的徒工》、1975年創作的《毛主席在前敵委員會上》以及1977年創作的《你辦事,我放心》,可惜這些作品的原作已經散佚,只留下部分作品照片;不過,《繅絲女工》、《編織西蘭卡普的老人》、《倚窗的女子》等作品,都是凝結了那個時代人們獨特的精神面貌的佳作。
第二階段是1991年蔡吉民先生退休到2000年左右。這個階段,蔡先生逐漸淡出教學生活,把視野從室內轉向室外,從蕓蕓眾生逐漸轉向了都市與自然。從朱家角溫婉精致的小橋流水,上海奔涌不息的黃浦江,到山東磅礴大氣的海景,從長沙的尋常街景到北京的靜謐胡同,他隨身帶著畫箱,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把寫生融入創作,走出了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這十年里,蔡先生不斷思索自己的油畫道路,將自己的寫生創作實踐過程總結為“觀察,發現,感受,表現”四個步驟。《水鄉》風景系列以及《魚》、《玉蘭花》等靜物油畫成為他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2000年,蔡吉民先生七十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的蔡吉民先生厚積而薄發,真正開始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大筆揮灑,以情寫景,恣意汪洋,《故鄉》的水墨淋漓,《黃浦江》系列的情景交融,《草原之晨》的寧靜優美,都有一種強烈的張力,吸引大家的目光。
今年已經八十整的蔡先生,6月讓女兒開車一個多月,輾轉在舟山群島,畫出一批筆力老辣而又氣息清新的新作;今年9月,他又跑到海拉爾呆了半個月,創作了一大批草原風景畫。每一個和蔡先生聊天的人,都會折服于他旺盛的精力和深刻的藝術洞察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蔡吉民先生以這樣一種言傳身教的方式,再一次用他的虔誠、執著和熱情將我們引進了藝術的圣殿,而他,依然走在藝術探索的最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