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預展的第二天,《藝術導報》刊登了一篇的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比奇·庫萊格的采訪,《藝術導報》的記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本屆雙年展標志了一個十年的終結,這個十年前始于‘9·11’恐怖襲擊,持續經歷了一個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以阿拉伯地區的春天和本·拉丹的死亡畫上句號。你所選擇的藝術家的創作是否反映了這些變化?”
庫萊格在回答中表示,藝術不像媒體一樣要即時地反映時事,卻能夠提供一個理解歷史和社會變化的途徑。
的確,和今年三月份剛剛開幕的沙迦雙年展很不同的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直接指涉社會政治時事的創作非常稀少,甚至可以說是明顯缺席,比奇·庫萊格曾經在訪談中表明,這一屆雙年展要突出的是藝術的獨立性,以及藝術家和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啟蒙意義,這種啟蒙意義有可能超越國家和政治的邊界。
但展覽的最終呈現,并未能為庫萊格所提出的觀念提供有說服力的注腳,整個展覽顯得“中庸,好看,無立場”,就像進了高級版巴塞爾藝博會的主場館。
資本主義者的雙年展
6月3號,《藝術導報》的網站上還發表了一篇題目為《威尼斯效應》的文章,該文作者重新追溯了創立于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當時創立雙年展的主要初衷和動機之一,就是要為當代藝術建立一個新的市場。直至1968年,雙年展一直都設有銷售辦公室,以此幫助藝術家銷售作品,并提收10%的傭金。
1968年以后,反資產階級文化的左翼學生和知識分子們提出“資本主義者的雙年展,我們將燒掉你們的場館!”的口號,反對雙年展成為富人的游樂場,抗議他們將文化商品化。在此之后,威尼斯雙年展的董事會決定禁止在主場館內進行銷售,威尼斯雙年展也逐漸成為一個區別于博覽會、鼓勵前沿藝術實驗而不是藝術生產的重要平臺。威尼斯雙年展獨立于藝術市場的趣味和價值,也在此過程中確立了雙年展的權威性,成為一個評判藝術家創作質量的“行業標準”。
不過,隨著近幾年藝術市場的繁榮,藝術商業化的影響無限地擴大,甚至通過各種贊助形式和機制滲透進藝術史的書寫、美術館的收藏以及雙年展的工作中。《藝術導報》的文章舉例說,2007年以來,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所發生的交易,很多國家館甚至在開展之前就已經一概售罄。這提醒我們不得不正視威尼斯雙年展的市場效應,特別是很多畫廊不會放棄在威尼斯雙年展兩周之后開幕的巴塞爾博覽會,在那里,他們剛好可以銷售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的作品。
威尼斯雙年展的工作機制,一度被認為是策展人保持獨立性的障礙之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很多藝術家的制作費和運輸費都需要由藝術家自己解決,這也使得很多畫廊有機會參與、滲透并影響雙年展對于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而且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價值滲透,并不總是隱蔽的。
這一點在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展場中,感受尤為明顯。在參與威尼斯金獅獎評選的過程中,評委可以在展覽開幕前的專業預覽中優先觀看作品,但評委們也都不約而同地發現,在預覽期間,展場中最活躍的人,除了藝術家以外,不是批評家,也不是美術館的策展人,而是畫廊老板們和他們的潛在客戶。不少畫廊主緊緊地守候在他們所代理的藝術家的作品前面,唯恐人們看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聯性。
在這樣的狀態下,藝術家的重要性幾乎讓位于畫廊主,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畫廊通過參展藝術家的人數來展示實力和腕力、爭奪買家的戰場。而高達200歐元一張的專業預覽門票,以及雙年展開幕期間各種私密的、高級別的富人晚宴和郵輪派對,幾乎只有清一色的、支持美術館的贊助人才能參加,這也都清楚地勾勒出了威尼斯雙年展最珍視的觀眾輪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