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5年前引入“非遺”概念,短短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已達近87萬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約1400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級“非遺”的有35項,是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與保護名錄上“非遺”數量“大躍進式”的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非遺申報過程中的很多大躍進現象: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選名錄的社會影響,保護措施不落實,甚至把入選名錄當做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為入選名錄不惜投入重金、不遺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選,就以為功成名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未得到相應的保護,甚至被扔在一邊。有的地方只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視作經濟資源開發利用,忽視按照科學規律進行傳承保護。一些地方將非遺過度進行商業化、功利化的“開發”、“利用”,弱化甚至異化了其文化內涵,最終導致非遺走樣,甚至面目全非。
世易時移,非遺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樣式,大多已被時代淘汰,個個落得瀕臨絕境,再經不起任何折騰。目前許多地方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十分普遍,而這種只以申遺為目的的活動,不啻是一種潛在的破壞,或者已經在造成破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的退出制度,已勢在必行。
“一些地方政府把勁兒都使到申報前,一旦申遺成功,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認定后,地方政府的政績完成了,就又是慶祝會,又是文化節的,具體的保護工作卻被扔到一邊。這種做法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指出,重申報、輕保護,甚至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的現象,如今在全國普遍存在。許多地方申遺成功后,將其視為廣告招牌,專注于挖掘“非遺”的含金量,而非保護。保護“非遺”,當然是好事,但費解的是,那么多優秀的“非遺”項目還未進入國家級名單,而目前名單中,也還存在著作偽、良莠不齊等現象。此外,不少“非遺”項目面臨著傳承危機。
[現象]
煎餅也“非遺”
近日,山東臨沂市蒙陰縣一家煎餅企業呼吁為煎餅申報“非遺”,希望有一天臨沂煎餅能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如果煎餅申報成功,那么鹽水鴨、驢打滾等特色小吃也理應位列“非遺”名錄。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首席顧問、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麟表示,臨沂煎餅“申遺”,讓人想到了天津小吃。天津一下子報了三個,耳朵眼炸糕、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這樣報不行。中國的小吃太多了,我們能報幾千個小吃嗎?具有全國影響的八大菜系都沒有申報,怎么可能批準煎餅呢?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但目前此類項目的申報整體混亂,已占到了申報總數的1/5,大有把“非遺”名錄變成特色小吃大全的勢頭。
為申“非遺”每年浪費3億元
每年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的項目只占申報項目總數的零頭,為申報所造成的浪費高達數億元。各地方申報項目必須準備文本和宣傳短片。有的省份不會做文本,就花錢請人幫忙。15分鐘的電視片需花費1萬至十幾萬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一個項目申報,全國平均花銷不會少于10萬元。去年申報了3600多項,“都是沒評就做了宣傳片的,如果事先考慮清楚的話,可能1000項都不到。”成功申報的只占其中15%。也就是說,浪費金額多達3億元。
有些小項目比如“牛郎織女傳說”,很多地方都想上,但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收入目錄。有的項目研究不夠,稀里糊涂就申報了,有的省一個項目都未中選,浪費巨大。好多地方存在“多報就能多上”的心理。 (琳瑯)
[專家言論]
別讓“非遺”泡沫泛濫
●民俗學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丙安: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向錢看”問題令人擔憂。現在有些地方的潑水節天天潑,來一撥潑一撥,這么干掙錢,還有什么文化保護的意義。比如,拿非遺打造這個,打造那個,現在張飛故里在爭,趙云故里在爭,孫悟空‘故里’也在爭,孟姜女哭倒的長城還在爭……這些做法讓我們的“非遺”越來越受威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過節主要強調精神內涵,至于節日有什么經濟效益那是附帶來的。比如祭祖,不能說祭祖賺錢。我覺得現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化”、“GDP化”都是很危險的傾向,要及早堵住,別讓其泛濫。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一些地方的申報工作轟轟烈烈,具體保護工作卻難以落到實處。這說明地方政府并不清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也是缺乏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現在已有很多文化遺產進入國家保護名錄,然而文化遺產一旦被發現、認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績化、產業化、同質化的怪圈。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存在多種怪現狀,一是文化遺產申報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的現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遺產被產業化,這其實也是一種“異化”。我們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傳統手工業性質,如果不按照原有的產業性質發展,而是作為文化資源去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樣就變質了。比如皮影、剪紙等等,原本是手工制作,現在為了賺錢變成用機器制作。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變成了工業時代的機器文明。三是文化遺產進入市場后,還會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失去自己的特色。
[新政]
中國“非遺”
將建立退出機制
新華社電文化部日前下發通知明確,國家級“非遺”名錄將建立警告、退出機制。
通知指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因保護不力或保護措施不當,導致項目存續狀況惡化或出現嚴重問題的,一經查實,將對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單位)和項目保護單位提出警告和限期整改要求。因整改不力,該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狀況仍未得到明顯改善的,將取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收回國家級代表性項目標牌。
退出制度的推出,無疑將為盲目、片面的申報熱降溫,可以引導各地將工作重點從申報轉移到保護。要讓申報者知道,只有首先把保護的實事做實、而且后續的保護措施確有保證之后,才可能有申報的底氣,從而除去“申報熱”中的泡沫,筑高入選的門檻。
另一方面,只有通過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讓入選名錄成為保護的開始,促使各地在“非遺”入選后,只會有加倍的壓力,從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退出機制,就沒有真正的保護。
[鏈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